[發明專利]撓度變形補償量計算方法、計算裝置和存儲介質在審
| 申請號: | 202211710515.1 | 申請日: | 2022-1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6227056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06 |
| 發明(設計)人: | 涂小文;吳焱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蔚來汽車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0/17 | 分類號: | G06F30/17;G06F30/23;G06T17/20;G06F113/22;G06F111/04;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黃靜 |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經濟***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撓度 變形 補償 計算方法 計算 裝置 存儲 介質 | ||
1.一種用于沖壓模具的撓度變形補償量計算方法,上模安裝在壓機上滑塊處,下模安裝在壓機工作臺上,待沖壓的板料安置在上模與下模之間,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S100:獲取當上模和下模沖壓到底時的板料成形力以及與所述板料成形力相對應的上模受力面和下模受力面;
S200:基于所述板料成形力和所述上模受力面構建上模連同壓機上滑塊的第一有限元求解模型,并且基于所述板料成形力和所述下模受力面構建下模連同壓機工作臺的第二有限元求解模型,其中,在所述第一有限元求解模型中將壓機上滑塊的用于曲柄連桿機構的安裝面設定為固定約束點,在所述第二有限元求解模型中將壓機工作臺的底面受力點設定為固定約束點;
S300:基于所述第一有限元求解模型和所述第二有限元求解模型,算出撓度變形補償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撓度變形補償量計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300包括如下子步驟:
S310:基于所述第一有限元求解模型計算每一上模網格單元的上模變形量,并且基于所述第二有限元求解模型計算每一下模網格單元的下模變形量;
S320:將每一上模網格單元的上模變形量和相對應的下模網格單元的下模變形量分別進行疊加,以得出每一網格單元的總變形量;
S330:找尋所有總變形量中的最小值,作為等量壓縮變形量;
S340:將每一網格單元的總變形量分別與所述等量壓縮變形量進行作差,以得出每一網格單元的總撓度變形量,并將所述總撓度變形量與預先確定的板料減薄量進行疊加,以得到每一網格單元的撓度變形補償量。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撓度變形補償量計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受力面和所述下模受力面分別包括強壓貼合區域、R角區域和讓空區域。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撓度變形補償量計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沖壓成形模擬計算得出所述板料成形力,其中,在所述沖壓成形模擬計算時,將上模工具體型面和下模工具體型面分別劃分為強壓貼合區域、R角區域和讓空區域。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撓度變形補償量計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撓度變形補償量配屬于所述上模,在以下模理論型面為基準的情況下,以所述撓度變形補償量對上模理論型面進行補償。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撓度變形補償量計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上模料厚補償型面疊加預設的強壓貼合補償量來獲得所述上模工具體型面,其中,所述上模料厚補償型面考慮到板料減薄量。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撓度變形補償量計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預設的強壓貼合補償量處于0.02mm至0.05mm的數值范圍內。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撓度變形補償量計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沖壓成形模擬計算時,所述下模工具體型面為下模理論型面。
9.一種計算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可用于執行根據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沖壓模具的撓度變形補償量計算方法,其包括如下模塊:
獲取模塊,其配置成用于獲取當上模和下模沖壓到底時的板料成形力以及與所述板料成形力相對應的上模受力面和下模受力面;
模型構建模塊,其與所述獲取模塊的輸出端相連并且配置成用于基于所述板料成形力和所述上模受力面構建上模連同壓機上滑塊的第一有限元求解模型,并且基于所述板料成形力和所述下模受力面構建下模連同壓機工作臺的第二有限元求解模型,其中,在所述第一有限元求解模型中將壓機上滑塊的用于曲柄連桿機構的安裝面設定為固定約束點,在所述第二有限元求解模型中將壓機工作臺的底面受力點設定為固定約束點;
計算模塊,其與所述模型構建模塊的輸出端相連并且配置成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有限元求解模型和所述第二有限元求解模型來算出撓度變形補償量。
10.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在所述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上存儲有計算機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計算機程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根據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撓度變形補償量計算方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蔚來汽車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未經蔚來汽車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1710515.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