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城市河道的多功能直立生態護岸結構及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926767.1 | 申請日: | 2022-08-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182302A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14 |
| 發明(設計)人: | 付林;王圓圓;崔小新;李路華;高新潮 | 申請(專利權)人: | 水發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水發技術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B3/12 | 分類號: | E02B3/12;E02D5/34;E02D5/46;A01G9/02;A01G17/00;A01G22/00;A01G22/6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華科知信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6086 | 代理人: | 李文昊 |
| 地址: | 250000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城市 河道 多功能 直立 生態 護岸 結構 施工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城市河道的多功能直立生態護岸結構,包括若干個沿河道長度方向等間距設置的前排灌注樁和后排灌注樁,雙排樁中間設置起到截污作用的排水廊道,上面建設寬度2~3米人行濱水慢行系統,相鄰灌注樁之間填充有若干個生態植草袋,生態植草袋中種植耐旱耐淹耐旱植物、水生植物,灌注樁遠離河岸的一側設置有鋼筋網,河底設置框格梁,相鄰框格梁中間采用干砌大塊石回填,石縫隙中回填種植土并種植水生植物及水下森林,灌注樁靠近河岸的一側設置有若干個旋噴樁,旋噴樁依次并排設置且旋噴樁的排列方向與河道的長度方向相一致,河岸岸上種植灌木帶、喬木帶,灌木帶、喬木帶之間設置寬度為4~12米道路;河岸上靠近河邊側設置景觀欄桿。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用于城市河道的多功能直立生態護岸結構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城市內河道堤防沿線建筑物較為密集,河道綜合整治及堤防改造時,房屋征遷困難,用地空間有限,河堤護岸建設成為直立的硬質護岸,同時,已建成的排水系統錯綜復雜,進入河道的污染源眾多,造成河道及水環境治理后,依然存在河道重度污染的情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綠色、安全、環保的水生態環境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具有經濟實力的城市已著手改造現狀老舊、存在安全隱患、生態性較差的硬質護岸,一并解決河道水體污染問題。通常采用水工擋土墻或排樁+混凝土掛板結構或生態袋(植草帶)等結構的護岸,在河岸上進行雨污分流等市政管網工程。
上述岸墻結構的缺點如下:
1、采用水工擋土墻結構,需要很大的施工工作面及開挖放坡空間,通常在臨近建筑物的情況下,難以實施;
2、采用排樁+混凝土掛板結構,存在岸墻建成后全為混凝土硬質岸墻,生態和景觀性較差,不符合現代生態治理河道的理念;
3、采用生態袋(植草帶)結構,需要進行放坡開挖,成型后需要按一定的坡度比例疊放完成,以達到永久邊坡的穩定性,其占地較多;
4、單獨采用排水廊道,需要很大的施工工作面及開挖支護空間,投資較大,難以實施;
5、單獨建設人行濱水慢行系統,需要重新設置基礎,功能單一,費用較高。
6、若河岸上雨污分流等市政管網工程對污水截排不徹底,容易使河道水體持續污染,水環境治理工程效果大打折扣。
近期,許多城市相繼出臺相關要求,河道生態治理應從適宜生物棲息的角度出發,全面考慮工程對水文、水深、流速、底質、河道形態、斷面形式及材料等多方面生境因子的影響,構建適宜生物棲息及繁殖的生境條件;護岸應根據河道功能需要剛柔結合,因地制宜,護岸材料在滿足強度要求的情況下,應選取具有較好透水性、有利于水體交換,適宜動植物生長的生態親和性較佳材料。同時,為貫徹落實國家的有關要求,糾正雨污錯接、控制徑流污染、減輕排水防澇壓力、改善城市水生態環境,將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和措施融入水系治理項目的建設之中。
因此需要設計一種新的多功能生態護岸結構來避免上述缺點的出現。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提高擋水強度的用于城市河道的多功能直立生態護岸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水發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水發技術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水發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水發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92676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茶葉采摘機械手及其茶葉采摘機器人
- 下一篇:紡織品中鑭元素定量檢測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