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司機室結構及軌道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879293.X | 申請日: | 2022-07-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23074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08 |
| 發明(設計)人: | 金希紅;蘇柯;水文菲;王海鈞;易理文;柳曉峰;閔陽春;張華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1C17/04 | 分類號: | B61C17/04;B61D19/00;B61D19/02;B61D17/08 |
| 代理公司: | 長沙正奇專利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李發軍 |
| 地址: | 412001 ***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司機 結構 軌道 車輛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司機室結構及軌道車輛。所述司機室結構包括司機室骨架結構,所述司機室骨架結構為主要由逃生門框,設備安裝橫梁,側門門框,連接梁,加強底盤及斜撐構成模塊化的整體框架結構。所述軌道車輛包括車體本體、防爬器和所述的司機室結構;所述司機室骨架結構位于車體本體中底架上方,位于側墻的正前方;所述車體本體為車輛主要承載結構及安裝基體,車體本體與司機室骨架結構固定為整體框架結構;所述司機室骨架結構的連接梁分別與車體本體的底架、側墻、車頂固定相連。本發明解決了司機室側門為電動塞拉門占用的安裝空間過大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司機室結構及軌道車輛,屬于軌道車輛領域,尤其適用于地鐵車輛。
背景技術
地鐵車輛常常在地下隧道中運行,當線路發生故障時,乘客需要向列車前后方向疏散,為了提供一種備用的緊急疏散通道,一般在列車前端設置了逃生門。對于A型地鐵車輛,逃生門通常設置在正中心。設置逃生門會帶來一個技術問題,就是逃生門立柱需要足夠強,以抵抗EN?12663標準規定的腰帶部位300kN縱向壓縮載荷;但逃生門立柱斷面加大后,在前窗區域又會遮擋部分視野,影響司機瞭望,且內裝玻璃鋼立柱罩把逃生門立柱包裹起來會更困難,且視覺顯得更“笨重”。因此部分車體的逃生門立柱采用為豎直方向布置的等截面大型立柱(如專利號為CN201821457625.0公開的一種車端骨架結構及具有其的軌道車輛),可有效解決司機視野問題。但該結構不利于頭罩前端的流線型造型實現,不美觀,且在高速運行時氣動阻力偏大,市場需求較少。
為了更好實現車頭流線造型,逃生門立柱可分為幾段帶有一定角度的短立柱拼焊而成(如專利號CN201610877533.7公開的一種軌道車輛的頭車結構),或者把逃生門立柱要進行折彎(如專利號為CN202110705332.X公開的一種軌道列車車體前端結構)。但兩種結構逃生門門立柱型材高度較大,影響司機瞭望視野,司機室內飾不美觀。且采用拼焊結構方案,焊縫的許用應力相對于母材會大幅降低,不利于承受300kN縱向壓縮載荷。同時,逃生門立柱在中部采用折彎處理或分段處理,角度偏大過或拐點偏高,還會導致逃生門與車體的密封面難以設置在立柱背部并與之貼合,只能把密封面設置在兩個逃生門立柱的內側,占用了逃生門凈通過空間,在門洞寬度不變的情況下降低了乘客逃生效率,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
部分車輛的司機室側面需要設置電動塞拉門,門洞寬度超過800mm,門框前端的立柱需要往車頭方向前移,導致在縱向方向非常接近甚至超出了逃生門立柱區域,與車頭流線型造型存在矛盾。且塞拉門門驅機構在門洞上方區域需要足夠的運動空間,導致司機室側門門框和逃生門立柱之間的連接橫梁布置空間緊張,設計難度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司機室結構及軌道車輛,該司機室結構有效緩解了列車前端流線造型的實施與司機視野和內飾美觀之間的矛盾,并提供了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內進行司機臺、目的地顯示器、隧道檢測器等設備安裝的解決方案,解決了司機室側門為電動塞拉門占用的安裝空間過大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司機室結構,包括司機室骨架結構,其結構特點是,所述司機室骨架結構為主要由逃生門框,設備安裝橫梁,側門門框,連接梁,加強底盤及斜撐構成模塊化的整體框架結構;
所述逃生門框包括逃生門立柱、斜縱梁以及中間橫梁;所述逃生門立柱和中間橫梁圍成封閉的逃生門門洞結構;
所述側門門框包括獨立門角、前門立柱及門上縱梁;該側門門框與連接梁圍成司機側門門洞;
所述連接梁位于司機室骨架結構的后部,連接逃生門框和側門門框;
所述設備安裝橫梁位于司機室骨架結構的前上部,連接逃生門框和側門門框;
所述逃生門框、側門門框的前下方與車體本體的底架相連,所述逃生門框、側門門框的后上方與連接梁相連;在逃生門框和底架的連接部位設置加強底盤、斜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未經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87929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