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側面碰撞保護乘員的裝置、方法及車輛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756851.3 | 申請日: | 2022-06-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056740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16 |
| 發明(設計)人: | 胡海波;郝玉敏;鞠偉;王東輝;彭洪梅;王孫斌;單寶來;高廷軍;呂哲寧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R21/09 | 分類號: | B60R21/09;B60J5/04 |
| 代理公司: | 長春吉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陳晶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長春***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側面 碰撞 保護 乘員 裝置 方法 車輛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側面碰撞保護乘員的裝置、方法及車輛,其中,裝置包括:車門護板、車門扶手本體、車門鈑金和車門扶手壓潰機構;車門鈑金包括車門內鈑金和車門外鈑金;車門扶手壓潰機構的外滑筒與內滑筒滑動連接,外滑筒與內滑筒之間設置有容納腔,容納腔內設置有壓潰彈性件,外滑筒的外滑筒端頭穿過車門護板與車門扶手本體連接,內滑筒的內滑筒端頭與車門外鈑金連接;本發明方便不同車型匹配,減少研發費用,提高研發效率;彈簧給人體支撐力,能夠平緩地吸收碰撞能量;本發明保證扶手豎直方向的強度;更換壓潰結構即可完成門護板維修降低了維修成本;車門扶手在與人體發生相互擠壓時,能夠壓潰以減少肋骨的擠壓,降低人體受到的傷害。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輛安全防護設計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側面碰撞保護乘員的裝置、方法及車輛。
背景技術
無論汽車未來如何發展,其本質都是將乘員安全且舒適地運送到目的地,汽車的安全性一直以來都是大家關心的重點,其中碰撞事故是對讓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所造成危害最大的一種事故。
根據交通事故統計,側面碰撞在總碰撞事故中約占30%,僅次于正面碰撞。汽車側面不像正面碰撞車前機艙有足夠的空間供結構發生變形來吸收碰撞能量。在側面碰撞中,車內乘員與車門扶手間的間隔僅有30-40厘米。當發生側面碰撞時,乘員胸腹部與車門扶手之間會發生強烈的撞擊,對于沒有配備側面氣囊的座位而言,車門扶手對乘員胸腹部造成的傷害更為嚴重。
現有車型在開發過程中會通過控制車門扶手相對車門護板的突出量,使乘員與車門扶手接觸的部位盡量平坦。或者盡量降低扶手高度,使門扶手布置在乘員胸腹部肋骨的區域之外,但考慮到扶手的舒適性,不能將車門扶手完全降低到理想高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側面碰撞保護乘員的裝置、方法及車輛,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側面碰撞保護乘員的裝置,包括:
車門護板和車門扶手本體,所述車門扶手本體與所述車門護板連接;
車門鈑金,所述車門鈑金包括車門內鈑金和車門外鈑金;
車門扶手壓潰機構,所述車門扶手壓潰機構包括外滑筒和內滑筒,所述外滑筒與所述內滑筒滑動連接,所述外滑筒與所述內滑筒之間設置有容納腔,所述容納腔內設置有壓潰彈性件,所述外滑筒遠離所述內滑筒方向的外滑筒端頭穿過所述車門護板與所述車門扶手本體連接,所述內滑筒遠離外滑筒方向的內滑筒端頭與所述車門外鈑金連接。
進一步地,車門扶手壓潰機構還包括:限力支撐平臺和壓潰力限力鎖簧,所述限力支撐平臺設置有開口槽,所述開口槽向車門扶手本體方向開口,所述壓潰力限力鎖簧為U型結構,兩側壁分別設置有鎖簧連接孔,所述鎖簧連接孔同孔同心,所述限力支撐平臺與所述外滑筒連接,所述壓潰力限力鎖簧的兩側壁分別卡設在所述開口槽兩側,所述車門內鈑金設置有安裝孔,所述限力支撐平臺由穿過鎖簧連接孔、開口槽和安裝孔的螺栓連接在所述車門內鈑金上。
進一步地,所述壓潰力限力鎖簧兩側壁分別設置有挾持凸塊,兩個所述夾持凸塊相對設置,所述鎖簧連接孔開設在所述加持凸塊中心處。
進一步地,所述夾持凸塊由所述壓潰力限力鎖簧兩側壁向夾持方向內凹形成。
進一步地,所述內滑筒的外壁設置有兩個滑軌,所述外滑筒內壁設置有兩個滑槽,所述滑軌與所述滑槽相應設置,用于防止所述內滑筒在外滑筒內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內滑筒遠離外滑筒的一端設置有限位臺,所述限位臺用于限制內滑筒滑入外滑筒的最大行程。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車輛,包括上述所述的任一種側面碰撞保護乘員的裝置。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側面碰撞保護乘員的方法,包括:
建立整車幾何模型,根據所述幾何模型網格劃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75685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