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豆腐制品的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731374.5 | 申請日: | 2022-06-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606749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1-17 |
| 發明(設計)人: | 林茂;湯鵬宇;孟繁博;黃道梅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州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貴州省現代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貴州省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科學研究所;貴州省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貴州特色食品產業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3L11/45 | 分類號: | A23L11/45;A23L5/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聯創佳為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張梅 |
| 地址: | 550006 貴州省貴陽***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豆腐 制品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豆腐制品的制備方法,本發明通過分段點漿和分段油炸等技術,制得的白豆腐表面光滑,無顆粒狀物質,色澤白亮,無氣孔,彈性好,并伴有特殊的豆香味;發豆腐表面光滑膨脹,不易吸油,無氣孔,表面色澤鮮黃,內部色澤白嫩,水煮不爛,口感柔棉有韌性;爆漿豆腐為白色、光澤好,表明光滑,無氣孔,表皮有韌性,內部為豆漿裝豆腐,水煮或油炸時蓬松,無明顯堿味,入口彈性好。本發明制作的天柱白豆腐、發豆腐、爆漿豆腐工藝穩定,在?18℃下儲存時間可長達1年,而不變質變形,內部不會產生蜂窩狀,制作過程簡單易操作,適合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食品制備技術,特別是一種豆腐制品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豆腐是一種營養豐富又歷史悠久的食材,大眾對豆腐的喜愛推動了豆腐制作工藝的前進和發展。豆腐主要的生產過程一是制漿,即將大豆制成豆漿;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漿在熱與凝固劑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膠體,即豆腐。豆腐內含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在95%以上,這樣的健康食品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愛,但要想更好地發揮豆腐的營養價值,還需要注意做好搭配。
2014年,“豆腐傳統制作技藝”入選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道神奇的中國美食開始在商品價值之外,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傳承意義。關于豆腐的制作方法,在明代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有不少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豆腐的快速制法和凝固劑的使用作了詳細闡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黃豆及白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鹽鹵汁或山礬汁或酸醋淀,就釜收入。又有人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斂耳。其面上凝結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饌甚佳也,氣味甘咸寒”。鹽鹵汁就是氯化鎂、硫酸鎂、氯化鈉等成分的濃縮溶液;山礬汁是含重水鹽類的礦物,如鉀礬等;石膏是含水硫酸鈣;酸醋是食用醋。現今這些凝固劑的大部分仍然沿用。明代吳氏的《墨娥山錄》中有:“凡做豆腐,每黃豆一升,入綠豆一合,用鹵水點就,煮時甚筋韌,秘之又秘”。意思是:在做豆腐時,在黃豆中加入十分之一的綠豆,做出來的豆腐特別有韌性。這也是我們現在值得借鑒和研究的。明代詩人蘇秉衡寫的《豆腐詩》曰:“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缶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個中滋味誰知得,多在僧家與道家。”詩中對豆腐的發明、制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簡明、靈活、形象的描繪,贊嘆之情躍然紙上,耐人尋味。
而本發明通過分段點漿和分段油炸等技術,豆腐口感獨特,外觀色澤鮮亮,工藝穩定,在-18℃下儲存時間可長達1年,而不變質變形,內部不會產生蜂窩狀,制作過程簡單易操作,適合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和市場投入。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豆腐制品的制備方法。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豆腐制品的制備方法,所述豆腐制品是取干大豆浸泡、磨漿、漿煮后,再使用凝固劑進行分段式點漿凝固,成型,壓榨,制成白豆腐;再將白豆腐通過高溫油炸加工處理或堿水加工處理,制成發豆腐或爆漿豆腐。
前述豆腐制品的制備方法,所述白豆腐按照下列方法制備:
(1)凝固劑制備:取石膏粉加入到水中,攪拌,即得凝固劑A;另取氯化鎂加入到水中,攪拌,即得凝固劑B;
(2)大豆浸泡:取干大豆加入水中進行浸泡,加水量按重量計為干豆的5-10倍,春夏季節5-8h,秋冬季節8-12h具體標準為大豆吸水膨脹至無白豆芯,無縫隙狀態,及時停止浸泡,除去浸泡大豆的水,加水進行清洗,濾除水分制備得到濕大豆;
(3)熟漿制備:取步驟(2)中的濕大豆,加水進行磨漿,將磨好的漿去除上層泡沫,得到含有豆渣的豆漿,升溫煮漿,趁熱濾除豆渣,得到熟漿;
(4)生漿制備:取步驟(2)中的濕大豆,加水進行磨漿,分離豆渣和豆漿,得到無豆渣的豆漿,升溫煮漿,得到生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州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貴州省現代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貴州省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科學研究所、貴州省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貴州特色食品產業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貴州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貴州省現代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貴州省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科學研究所、貴州省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貴州特色食品產業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73137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