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白度模型的粳稻加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721972.4 | 申請日: | 2022-06-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069327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20 |
| 發明(設計)人: | 段曉亮;邢曉婷;孫輝;商博;洪宇;楊維巧;張東;劉建壘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02B3/00 | 分類號: | B02B3/00;B02B7/00;G01N3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張雪梅 |
| 地址: | 100037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模型 粳稻 加工 方法 | ||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一種基于白度模型的粳稻加工方法,包括:獲取粳稻加工過程中粳稻白度值與糙出白率的關系曲線;基于所述關系曲線和選定的糙出白率,確定該選定的糙出白率對應的粳稻白度值;在加工過程中,通過檢測被加工粳稻的白度值控制粳稻的糙出白率進行加工。本申請首次提出粳稻適度加工的明確范圍,并將基于白度模型的粳稻適度加工方法應用于稻米自動化生產線,不僅能夠實現適度加工粳稻的自動化生產,還能夠保證產品的均一穩定、提升大米品質和產品產出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人工成本。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大米生產加工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本申請涉及一種基于白度模型的粳稻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三分之二的居民以大米為主食,由于消費者只片面注重外觀品質,追求大米越白越好、越精越好,導致大米企業加工的越來越精細,大米過度加工已成為行業的日益突出問題,出米率僅達約60%(以稻谷重量計),而日本的出米率平均約為70%。在資源緊缺和優質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稻米加工必須采取綜合措施,提高稻谷資源利用率,降低加工能源消耗,其核心問題在于:明確適度加工的加工精度范圍;應用配套大米加工精度檢測技術于大米自動化生產線,實現適度加工大米的自動化生產。
適度加工能夠減少糧食浪費和能源消耗,有研究表明適度加工可以節約電耗近30%,按照我國年產稻谷2億噸計算,相較于過度加工,適度加工年間可多產白米1000萬噸,相當于2350萬畝水田的產量。適度加工能讓大米好吃的同時保留更多的營養物質,對適度加工、過度加工和超過度加工三種大米采用盲評的方法進行感官評價,結果顯示對于煮熟的米飯,其外觀評價沒有差別,適度加工的米飯硬度適中、甜味最濃;大米中以VB1為代表的維生素以及以Mg、Fe等為代表的部分礦物質元素主要是分布在糊粉層等糠層中,適度加工能保留籽粒的部分糊粉層,而過度加工大米幾乎沒有糊粉層。但是目前對于大米適度加工只是停留在概念的階段,還沒有明確的定義范圍,不利于行業的規范和推廣。
目前大米加工精度檢測方法是用于成品米,例如:GB/T 5502-2018《糧油檢驗大米加工精度檢驗》是通過染色法來檢測留皮度,將大米加工精度分為精碾、適碾和等外;碾減率檢測法通過碾磨前后的稱重來反應加工精度,碾減率(%)=﹝1-(精米重量/糙米重量)﹞×100,但留皮度檢測操作復雜,碾減率檢測結果又不夠精確,這些方法很難應用于稻米生產線的自動檢測。計算機圖像判別法雖然能用于稻米生產線的自動檢測,是“大米加工過程中實時監測反饋調控加工生產”的檢測方法,但目前主要是通過獲取大米表面留皮或留胚信息來確定加工精度,存在隨機性較強、檢測靈敏度不高等問題,并且檢測裝置工藝復雜,成本較高。
因此如何在大米加工過程中實時監測反饋調控加工生產,實現大米適度加工,降低成本是本申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白度模型的粳稻加工方法,可實現對粳稻的適度加工和自動化生產,同時還能夠保證產品的均一穩定、提升大米品質和產品產出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人工成本。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中至少一個,本申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本申請提供一種基于白度模型的粳稻加工方法,包括:
獲取粳稻加工過程中粳稻白度值與糙出白率的關系曲線;
基于所述關系曲線和選定的糙出白率,確定該選定的糙出白率對應的粳稻白度值;
在加工過程中,通過檢測被加工粳稻的白度值控制粳稻的糙出白率進行加工。
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方法進一步包括:
基于所述粳稻白度值計算不同粳稻加工過程中的白度增加值;
根據對粳稻樣品的加工實驗,確定加工粳稻的糙出白率范圍;
將所述不同粳稻加工過程中的白度增加值與所述糙出白率范圍進行線性擬合,建立白度增加值與糙出白率的對應關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未經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72197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