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激光與中遠紅外兼容隱身膜系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548879.8 | 申請日: | 2022-05-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506122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9-26 |
| 發明(設計)人: | 王龍;汪劉應;劉顧;葛超群;唐修檢;許可俊;王文豪;王偉超;胡靈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2B5/08 | 分類號: | G02B5/08;G02B1/115;G02B1/10;G02B1/00 |
| 代理公司: | 濟南光啟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7292 | 代理人: | 李曉平 |
| 地址: | 710000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激光 紅外 兼容 隱身 結構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激光與中遠紅外兼容隱身膜系結構,屬于多波段兼容隱身材料技術領域。是在摻雜態光子晶體膜系結構A/B/T/A/B中插入金屬反射薄膜層M(1)與金屬反射薄膜層M(2)而形成的,其基本結構為以下4種之一:①A/B/T/A/M(1)/B/M(2);②A/B/T/M(1)/A/B/M(2);③A/B/M(1)/T/A/B/M(2);④A/M(1)/B/T/A/B/M(2);其中,介質層A、介質層B、介質層T的材料獨立地選自ZnS、ZnO、ZnSe、Alsubgt;2/subgt;Osubgt;3/subgt;、SiOsubgt;2/subgt;、TiOsubgt;2/subgt;;金屬反射薄膜層M(1)、金屬反射薄膜層M(2)的材料獨立地選自Ag、Au、Al。本發明的激光與中遠紅外兼容隱身膜系結構具有10.6μm激光與中遠紅外兼容隱身效果,有利于提升戰場裝備的隱身偽裝與突防能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F-P干涉與光子局域協同效應的10.6?μm激光與中遠紅外兼容隱身膜系結構,屬于多波段兼容隱身材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代戰場上的探測與制導技術已經日益多樣化,雷達、激光、紅外和可見光等多波段先進軍事偵察設備均被聯合應用,尤其是光學偵察、紅外被動探測與激光主動探測已經形成多模式復合制導方式,被廣泛應用于導彈等精確制導的非對稱致命打擊武器,其中10.6?μm二氧化碳激光器、3~5?μm與8~14?μm紅外窗口探測器等應用十分普遍。
傳統的隱身技術存在功能單一的局限性,只能較好地規避單一探測方式,對于多模式聯合探測手段無能為力,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的生存能力面臨重大危機隱患。因此,發展激光與紅外兼容的多頻譜隱身技術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課題,以規避多源探測的高精度鎖定與摧毀打擊,提升軍事裝備的戰場生存能力與突防能力。
傳統的激光隱身手段通常采用稀土、半導體、等離子、導電聚合物等強吸收材料的涂敷,以期望對激光波段的反射率能降至最低水平。傳統的紅外隱身手段主要依賴于金屬填料、半導體填料、電介質/金屬多層復合膜、類金剛石碳膜等低發射率涂層技術,以期望對熱紅外光波具備高反射率,以減小紅外熱吸收,實現紅外低發射率效果。然而,10.6?μm激光頻域正處于8~14?μm遠紅外窗口波段區間,若要實現對被動式紅外探測與主動式激光探測兩者的兼容隱身,就必須同時提高材料的紅外反射率和降低激光波長處的反射率,這兩種隱身原理在某種意義上相互矛盾,很難被傳統的隱身材料所實現。隨著激光與紅外在探測與制導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關鍵角色,實現10.6?μm激光頻域與中遠紅外的兼容隱身材料技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隨著光子晶體、超構吸波體、F-P干涉腔、D-M-D(介質-金屬-介質)結構等微結構被逐步發現具有較好的電磁波選擇性操控特性,已經在解決紅外輻射選擇性調控領域倍受重視,并在多頻譜兼容隱身領域獲得較好的突破性發展。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激光與中遠紅外兼容隱身膜系結構。本發明利用F-P腔干涉(Fabry-Perot,法布里-珀羅)與摻雜態光子晶體的組合,設計了新型特定構型的多層結構薄膜材料,協同發揮F-P腔相消干涉、光子禁帶、光子局域的綜合效應,實現了10.6?μm激光與3~5μm、8~14?μm中遠紅外兼容的多波段隱身功能,有利于提升戰場裝備的隱身偽裝與突防能力,是戰斗力生成的“增倍器”。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激光與中遠紅外兼容隱身膜系結構,是在摻雜態光子晶體膜系結構A/B/T/A/B中插入金屬反射薄膜層M(1)與金屬反射薄膜層M(2)而形成的,其基本結構為以下4種之一:
①A/B/T/A/M(1)/B/M(2);②A/B/T/M(1)/A/B/M(2);③A/B/M(1)/T/A/B/M(2);④A/M(1)/B/T/A/B/M(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548879.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齒輪內孔分段式沖壓工裝及方法
- 下一篇:懸浮觸控裝置及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