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逆轉速差鏈式殘膜回收機及殘膜回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210548778.0 | 申請日: | 2022-05-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916264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8-22 |
| 發明(設計)人: | 史增錄;張學軍;郭磊;劉小鵬;姚潔婷;康夢晨 | 申請(專利權)人: | 新疆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B43/00 | 分類號: | A01B4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行高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404 | 代理人: | 李曉 |
| 地址: | 830052 新疆維吾爾自*** | 國省代碼: | 新疆;6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逆轉 鏈式 回收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地膜回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逆轉速差鏈式殘膜回收機及殘膜回收方法。該裝置中輸膜裝置上排布的滾珠和篩孔將一部分土壤顆粒和雜質過濾回地面,一部分土塊和雜質會在輸膜裝置的帶動下到達機架的后端被重新拋回地面。膜齒組件對運輸平面上的殘膜實施回收,實現了對田間全耕層中殘膜的高效回收,提升了膜土分離的效果。鏈卷裝置的分離桿組件通過齒輪齒條嚙合的方式分別在輸膜裝置和集膜箱的上方實現旋轉。同時,輸膜裝置將膜土混合物帶動向后運動,分離桿組件上的膜齒組件逆向旋轉來撿膜,進一步提高了殘膜撿拾率,在集膜箱的上方分離桿組件的順向旋轉來卸膜,與卸膜軸相互配合,提高了卸膜效率,進而提高了殘膜的撿拾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地膜回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逆轉速差鏈式殘膜回收機及殘膜回收方法。
背景技術
地膜覆蓋技術不僅可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還可以抑制雜草和害蟲對作物的傷害。地膜覆蓋技術的使用讓作物的產量成倍增加,提高收入。地膜覆蓋技術在農業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和實踐。例如,地膜覆蓋技術已經在種植水稻、棉花、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地膜覆蓋技術實施的過程中,由于當季的地膜沒有完全回收干凈,隨著時間的積累,部分地膜變成了歷年殘膜殘存的地膜已經造成了田間污染。殘膜污染對農作物的產量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給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帶來困難,田間殘膜污染治理已經顯得十分緊迫。
目前,殘膜回收技術主要針對地表面膜和耕深10cm內的殘膜回收,對于不斷積累在土壤中的歷年殘膜,缺少回收方法。一方面是因為歷年殘膜由于分化嚴重,其力學性能較差,又經耕整地作業導致殘膜破碎嚴重,進而造成機械化回收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因為殘膜深埋耕層內與土壤、根茬等混合、板結、纏繞在一起,進一步加大了回收的難度。由此可見,殘膜回收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研發有效回收耕層殘膜的技術方法及其機構,仍是實現全耕層殘膜污染治理的核心。
經檢索,殘膜回收技術具有較長時間的發展,由于國內外使用地膜的厚度和強度不同,在殘膜回收機械的研究方面也存在較大區別。國外使用地膜厚度大于0.020mm,具有較高的抗拉強度和抗破損性能,利于膜土分離和機械回收,因此國外殘膜回收機具結構較為簡單;而國內使用的地膜厚度為0.008mm,地膜厚度小,質量較差,回收的時候易破碎且形成較小碎片,因此國外的殘膜回收機具不適宜解決國內殘膜污染問題。
國內現有的農用殘膜回收裝備數量眾多,類型各異,功能相對較為單一,農機質量較差,使用性能一般,整體回收率相對較低,效果差異較大。根據農藝要求和收膜的時間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播前耕后回收、?苗期殘膜回收、秋后回收機等。按照撿拾原理,現有殘膜撿拾機主要有彈齒式、伸縮桿齒式、摟耙式、鏟式起茬、齒鏈式、釘齒式、夾持式、撿膜輥式、梳齒式、鏈篩式、鏈耙式等類型。
其中,用于苗期殘膜回收的主要是錐形卷輥式和齒鏈式等回收機構,雖然,其結構簡單、緊湊,但是實際田間試驗過程中拾膜機構對碎膜的回收效果不理想,拾膜齒無法抓取碎膜或碎膜在輸送過程中掉落的現象時有發生,在結束殘膜回收作業時小的殘膜碎片在耕地里仍有較多殘留,回收效果不理想。同時,容易將雜物帶入拾膜機構,給膜雜分離帶來困難。
用于秋后回收的主要有彈齒式、伸縮桿齒式、鏟式起茬、摟耙式等機構,彈齒式機構中彈齒工作位置的曲線軌跡的設計制造要求較高,采用該方式無法實現殘膜與雜草的有效分離;伸縮桿式撿拾地表較厚殘膜效果較好,但對于較薄地膜撿拾率較低,機具故障率較高;鏟式起茬在起茬的同時將殘膜一起鏟起,經鼠籠式旋轉滾筒進行土茬分離,對土壤性狀有一定要求,且消耗動力較高。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新疆農業大學,未經新疆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54877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