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廢酸液回收處理的蒸發濃縮回用工藝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502723.6 | 申請日: | 2022-05-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655935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24 |
| 發明(設計)人: | 張俊;王俊杰;方正;趙珅;焦少俊;蔡印螢;朱一帆;杜紫嫣;劉聰聰;邵翔 | 申請(專利權)人: |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1B17/90 | 分類號: | C01B17/90;C01G4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棧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劉婷 |
| 地址: | 210042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廢酸液 回收 處理 蒸發 濃縮 用工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廢酸液回收處理的蒸發濃縮回用工藝,屬于廢酸回收技術領域,包括以下步驟:S1、廢酸加熱:將廢酸收集后,通入沉淀池經沉淀后去除雜質,然后再通入熱交換器中進行加熱;S2、靜電除酸霧:酸霧經過高壓靜電裝置,使酸霧沉積在電極處,進而對酸霧進行凈化;S3、初級酸液冷卻及壓濾:初級酸液進行自然冷卻后通入壓濾機中進行壓濾處理;S4、蒸發濃縮:將二級酸液通入三效蒸發器進行蒸發濃縮,得到三級酸液;S5、熟化壓濾:三級酸液進行熟化處理得到熟化后的酸液,熟化處理完成后再將熟化后的酸液通入冷卻結晶罐中進行冷卻結晶;本發明采用結晶法利用結晶沉淀的方式將廢硫酸中的有機或無機雜質去除。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廢酸回收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用于廢酸液回收處理的蒸發濃縮回用工藝。
背景技術
工業酸是重要的無機化工原料,應用領域眾多,除了鈦白粉、芳烴硝化、染料、石油加工、鋼鐵酸洗、纖維工業等重點行業產生廢酸外,其它許多化工產品生產時也都有廢酸產生,而且非常分散。據中國硫酸工業協會估計,2017年中國廢硫酸產生量達9613萬噸,但除鈦白粉、石油加工、鋼鐵酸洗企業廢酸(均可作為工藝過程酸)產量較大外,其它行業單個企業的廢酸量都不大,年產廢酸量在1萬噸以上企業極少,大部分企業年產廢酸量為百噸至千噸級。另外,根據中國化工經濟技術發展中心統計,2017年我國硝酸產量277萬噸,表觀消費量達280萬噸。硝酸作為硝酸鹽和硝酸酯的必需原料,被用來制取一系列硝酸鹽類氮肥,如硝酸銨、硝酸鉀等,也用來制取硝酸酯類或含硝基的炸藥。除此之外,根據中石化聯合會統計,2017年我國鹽酸產量787萬噸,主要用于酸洗鋼材和制備化合物。
目前我國廢酸處理典型處置技術主要有化學沉淀、資源化再生和綜合利用三種手段。化學沉淀法主要有中和沉淀法和硫化物沉淀法。我國將近40%廢酸通過簡單的中和沉淀法處置。目前廢酸資源化再生工藝主要包括蒸發濃縮/高溫焙燒法回收酸工藝、冷凍結晶法回收酸工藝、以及膜濃縮回收酸工藝等,各種工藝路線適用于不同的生產行業產生的廢無機酸,并且有著各自的優缺點。綜合利用包括制備凈水劑、制備錫產品和制備磷肥等。
酸堿中和沉淀法是指采用加入堿性物質處理酸性廢水,加入酸性物質處理堿性廢水,讓兩者中和后,加以過濾可將廢水基本凈化。典型的廢無機酸中和系統采用藥劑為碳酸鈉、氫氧化鈉、石灰石或石灰。該方法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易行,且方法適用性較強,可處理多種體系的廢酸。但針對一些絡合能力較強的金屬離子,如鎳離子、銅離子等,單純的中和很難將這些金屬離子全部去除,這些金屬離子仍會以部分絡合水溶性的絡合離子溶解再中和后的廢水中,影響下一步的處理過程。此外,中和產生的大量污泥或鹽類,也加大了后續處理的難度。如使用石灰(氫氧化鈣)作為堿去中和,其中的鈣離子會和硫酸根、磷酸根等結合生產大量的污泥,由于這些污泥純度較低,直接使用的可能性較小,這就需要大量的場地對這些污泥進行填埋處理,不僅會有后續的環境污染可能性,而且處置費用也十分高昂。
因此需要一種經濟環保且成本較低的一種廢酸回收再利用工藝。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廢酸液回收處理的蒸發濃縮回用工藝。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廢酸液回收處理的蒸發濃縮回用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S1、廢酸加熱:
將廢酸收集后,通入沉淀池經沉淀后去除雜質,然后再通入熱交換器中進行加熱,經過熱交換器加熱的后的廢酸通入氣液分離裝置中,進行氣液分離,得到酸霧和初級酸液;
S2、靜電除酸霧:
將步驟S1中的得到的酸霧經過高壓靜電裝置,使酸霧沉積在電極處,進而對酸霧進行凈化,并收集沉積在電極處的液體酸霧,將沉積后的液體酸霧作為廢酸再次返回至步驟S1進行處理;
S3、初級酸液冷卻及壓濾:
將步驟S1中的得到的初級酸液進行自然冷卻后通入壓濾機中進行壓濾處理,壓濾處理后得到二級酸液和酸液沉淀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未經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50272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