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智能補電方法、裝置、存儲介質及電子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422745.1 | 申請日: | 2022-04-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844191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8-02 |
| 發明(設計)人: | 劉建康;王燕;王德平;于長虹;趙慧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J7/34 | 分類號: | H02J7/34;H02J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謝湘寧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長***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智能 方法 裝置 存儲 介質 電子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智能補電方法、裝置、存儲介質及電子裝置。其中,該方法包括:獲取目標車輛的狀態信息,其中,目標車輛包括:動力電池、直流轉換器和蓄電池,狀態信息用于反映目標車輛的啟動狀態和充電狀態,充電狀態為所述動力電池的充電狀態;根據目標車輛的狀態信息,控制直流轉換器開啟,以使動力電池通過直流轉換器對蓄電池充電。本發明解決了相關技術的電動車的蓄電池虧電,駕駛員體驗不好的技術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車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智能補電方法、裝置、存儲介質及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電動車的蓄電池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虧電的現象,造成虧電的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點、由于電動車與傳統燃油車不同,電動車的功能更加強大和智能,因此電動車的低壓控制器和傳感器數量較多,低壓負載功耗較大,整車網絡進行休眠后靜電流較大,而電動車的蓄電池電量有限,電動車熄火下電以后若長時間放置,會使得蓄電池電量逐漸耗盡,從而出現虧電;第二點、整車網絡出現故障,駕駛員熄火下電以后,控制器局域網絡(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網絡)未正常休眠,很多控制器依然處于喚醒狀態,耗電且耗功率,導致蓄電池電量很快被耗盡,從而出現虧電;第三點、駕駛員用車不當,例如長時間不關車門或者頻繁啟動關閉車輛,導致車輛長時間不進行休眠,很多控制器依然處于喚醒狀態,從而出現虧電。
為了解決電動車的蓄電池虧電的問題,通常會配置一個較大容量的蓄電池,或者使用兩塊蓄電池,但這種做法無法從根本上杜絕蓄電池虧電的問題,且駕駛員也無法得知虧電的原因,導致駕駛員體驗不好。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智能補電方法、裝置、存儲介質及電子裝置,以至少解決相關技術的電動車的蓄電池虧電,駕駛員體驗不好的技術問題。
根據本發明其中一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智能補電方法,該方法包括:
獲取目標車輛的狀態信息,其中,目標車輛包括:動力電池、直流轉換器和蓄電池,狀態信息用于反映目標車輛的啟動狀態和充電狀態,充電狀態為所述動力電池的充電狀態;根據目標車輛的狀態信息,控制直流轉換器開啟,以使動力電池通過直流轉換器對蓄電池充電。
可選地,響應于目標車輛處于啟動且非充電狀態、啟動且充電狀態或非啟動且充電狀態,該方法還包括:根據環境溫度、蓄電池的荷電狀態和預設表格,調整直流轉換器的輸出電壓,其中,預設表格用于記錄不同蓄電池的荷電狀態在不同環境溫度下對應的直流轉換器的輸出電壓值。
可選地,響應于目標車輛處于非啟動且非充電狀態,在控制直流轉換器開啟之前,該方法還包括:控制整車網絡進行休眠,記錄第一荷電狀態、第一環境溫度和第一休眠時間,其中,第一荷電狀態為整車網絡進行休眠前蓄電池的荷電狀態,第一環境溫度為整車網絡進行休眠前的環境溫度,第一休眠時間為從整車網絡進行休眠時開始計時的時間;響應于第一環境溫度大于預設環境溫度且第一休眠時間超過第一預設時間,或第一環境溫度小于等于預設環境溫度且第一休眠時間超過第二預設時間,喚醒電池管理系統、直流轉換器和蓄電池電量監測器,其中,電池管理系統用于實時監測動力電池的故障狀態,以及控制動力電池上電或下電,蓄電池電量監測器用于實時監測蓄電池的荷電狀態。
可選地,該方法還包括:響應于第一荷電狀態滿足第一預設條件,確定目標車輛存在耗電故障,記錄故障碼并在動力電池上電時將故障碼發送給儀表,以提示駕駛員目標車輛存在耗電故障,其中,第一預設條件為第一荷電狀態與第二荷電狀態的差值大于第一預設荷電狀態,第二荷電狀態為蓄電池電量監測器實時監測的蓄電池當前的荷電狀態;控制動力電池上電。
可選地,該方法還包括:響應于第一荷電狀態滿足第二預設條件,控制動力電池上電,其中,第二預設條件為第一荷電狀態與第二荷電狀態的差值大于第二預設荷電狀態,且小于等于第一預設荷電狀態,第二荷電狀態為蓄電池電量監測器實時監測的蓄電池當前的荷電狀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42274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