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口腔正畸過程中頜面部軟組織三維模型的模擬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181037.3 | 申請日: | 2022-0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664454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24 |
| 發明(設計)人: | 汪偉;張捷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喆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16H50/50 | 分類號: | G16H50/50;G16H30/40;G06V40/16;G06V10/26 |
| 代理公司: | 蘇州市港澄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04 | 代理人: | 范佳晨 |
| 地址: | 215600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錦***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口腔 過程 面部 軟組織 三維 模型 模擬 方法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口腔正畸過程中頜面部軟組織三維模型的模擬方法,包括:步驟1:獲取正畸過程中T1時刻頜面部軟組織三維模型形成三維參考模型;步驟2:由于口腔正畸治療過程中,會帶來頜面部軟組織的變化。本方法獲取正畸過程中T2時刻頜面部軟組織的二維圖像,根據用戶實際頜面部軟組織場景,獲取至少一幅更新圖像;步驟3:基于T1時刻的頜面部軟組織三維參考模型以及步驟2中T2時刻所獲取的二維圖像,對T2時刻所對應的頜面部軟組織場景進行模擬,然后根據所述模擬計算結果形成三維模擬模型;步驟4:顯示設備顯示步驟3中計算出的T2時刻頜面軟組織三維模型,并顯示對正畸效果的分析結果,如T2時刻相對于T1時刻頜面部軟組織發生的三維形態變化。本申請方法能夠底成本地、簡單快速準確地獲得頜面部軟組織三維模型;夠有效監測患者對治療措施的依從性,提高正畸治療的效果。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一種口腔正畸過程中頜面部軟組織三維模型的模擬方法。
背景技術
在正畸治療中,患者雖然主訴可能是希望排齊不整齊的牙齒,但他們未訴于口的渴望卻是可以通過牙齒矯正從而改變面部的美觀及形態。愛美本是人的天性需求,也是患者內心的真實寫照。因此大多的正畸治療除了簡單的牙齒排齊外,更多的是需要牙列的整體移動,從而使得附著在上的軟組織進行一定的改建,使得面部外形發生更好地變化。例如,關于正畸治療是否應該拔牙也聚焦在了這兩種矯治手段對容貌美觀的影響而不是僅僅是否達到了理想的咬合狀態,即拔牙與非拔牙對面部形態影響的區別。一種觀點認為非拔牙正畸后的患者面部會更飽滿,而拔牙正畸后的患者面部會變得平坦。
基于以上的積累,21世紀初始,現代正畸大師William R.Proffit正式提出了“以軟組織為導向的”的正畸理念,強調重視軟組織的輪廓改善,并且將軟組織的變化作為診斷及制定矯治目標的首要考慮因素,從而達到穩定的咬合和面型最大的改善。這些以軟組織為主的理念的提出,立刻受到了正畸醫生和患者的廣泛接受及重視,對正畸矯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看臉”成了正畸界的熱門詞匯,也將醫生和患者更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正畸矯治的研究熱點也開始集中在了對軟組織外觀的臨床檢查及研究軟組織隨正畸矯治的變化規律上,以期得到軟組織隨正畸矯治的變化規律,從而為正畸的矯治計劃制定及臨床發展提供更好地參考,同時也可滿足患者的需求,規避正畸醫生在臨床上因不恰當的矯治方案導致的美學風險。
正畸矯治治療的牙齒移動或者矯形治療的頜骨移動都會對附著在外的面部軟組織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大部分矯治器的存在本身就可以影響軟組織的突度。因此了解矯治器是如何影響軟組織厚度對正畸醫生尤為重要,尤其是矯治器對嘴唇厚度的影響。截止目前為止,研究矯治器對軟組織形態的影響都是采用二維的圖片進行分析,如應用二維的頭顱定位側位片來評估正畸治療對患者面部形態的影響。但是隨著三維影像技術的發展,使得數字化的圖像獲取,重疊以及分析變為可能,對于三維軟組織的改變分析測量只需要在不同的時間點拍攝三維圖像,然后使用特定的軟件進行重疊分析,就能得出軟組織的變化特點。
1)基于二維影像的頜面部軟組織狀況分析方法
X線在正畸中的應用使得正畸醫生對顱合面骨的認知更加精確,對正畸矯治計劃的制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在正畸學的發展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隨著正畸矯治理念從牙齒頜骨等硬組織為主的觀點向頜面部軟組織為主的觀點變遷,同時患者在正畸治療中參與感的加強及要求的提升。使得傳統的X線測量,數碼照相等二維測量、分析及記錄方法已經難以滿足正畸醫生及患者的需求
2)基于三維影像的頜面部軟組織狀況分析方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喆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喆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18103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