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海底鉆洞機器人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011085.8 | 申請日: | 2022-0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275127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05 |
| 發明(設計)人: | 劉靜;倪恒泰;楊馳野;譚曉雪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北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3C11/52 | 分類號: | B63C11/52;E21B7/124 |
| 代理公司: | 西安鼎邁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1263 | 代理人: | 李振瑞 |
| 地址: | 710072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海底 鉆洞 機器人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海底鉆洞機器人,包括機器人主體、機械腿和螺旋鉆。機械腿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機械腿活動設置在機器人主體的側面上,機械腿用于帶動機器人主體在海底移動。螺旋鉆設置在機器人主體的底面上,螺旋鉆用于在海底鉆洞。本發明通過仿蟹的造型可以減小機器人在水下移動的阻力,使機器人可以較為快速穩定的在水下工作,而且在機器人主體的底部設置螺旋鉆可以在海底較為松軟的泥沙中鉆洞,代替了人工鉆洞的工作,大大提升了人工養殖珊瑚的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器人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海底鉆洞機器人。
背景技術
珊瑚被譽為海洋生命發動機和海底熱帶雨林,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由于全球變暖、海水污染、破壞性漁業等因素,全球范圍珊瑚礁出現大面積衰退,這對維系海洋生態穩定提出巨大挑戰。
為挽救我國南海的珊瑚礁生態,自2009年開始,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南海海底人工種植珊瑚。為了避免珊瑚苗被海流沖走,需在海底打入固定樁,以固定珊瑚浮床。但是海底作業不僅有較大阻力且海底環境也不夠穩定,對潛水員體能和人身安全都是巨大挑戰。
目前常規的水下作業設備,如中小型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無纜水下機器人)、ROV(Remote Operated Vehicle,遙控機器人)等均難以克服海底阻力并協助完成珊瑚種植作業,亟需一款能在海底進行鉆洞作業機器人。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海底鉆洞機器人,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機器人難以克服海底阻力并協助完成珊瑚種植作業的問題。
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海底鉆洞機器人,包括:
機器人主體;
機械腿,機械腿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機械腿活動設置在機器人主體的側面上,機械腿用于帶動機器人主體在海底移動;
螺旋鉆,螺旋鉆設置在機器人主體的底面上,螺旋鉆用于在海底鉆洞。
本發明中的一種海底鉆洞機器人,具有以下優點:
通過仿蟹的造型可以減小機器人在水下移動的阻力,使機器人可以較為快速穩定的在水下工作,而且在機器人主體的底部設置螺旋鉆可以在海底較為松軟的泥沙中鉆洞,代替了人工鉆洞的工作,大大提升了人工養殖珊瑚的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海底鉆洞機器人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海底鉆洞機器人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海底鉆洞機器人的航行狀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海底鉆洞機器人的機械腿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海底鉆洞機器人的螺旋鉆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海底鉆洞機器人的鉆洞狀態示意圖。
附圖說明:1-機器人主體,2-水平推進單元,3-機械腿,301-傳動齒輪,302-固定法蘭,303-推力軸承,304-第一關節,305-固定單元,306-第二關節,4-主攝像頭,5-螺旋鉆,501-鉆頭,502-蝸輪蝸桿組,503-蝸桿外殼,504-減速齒輪組,505-轉動電機,506-機架,507-電機外殼,508-鉆機電機,509-連接法蘭,510-轉軸,6-豎直推進單元,7-副攝像頭,8-線纜。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北工業大學,未經西北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011085.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