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初支貼壁法隧道進洞施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210010894.7 | 申請日: | 2022-0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320312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12 |
| 發明(設計)人: | 劉勁勇;吳廷楹;嵇其偉;張龍生;鄧凌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西省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D9/00 | 分類號: | E21D9/00;E21D9/14;E21D11/15;E21D11/10;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壹川鳴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65 | 代理人: | 范慶國 |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初支貼壁法 隧道 進洞 施工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初支貼壁法隧道進洞施工方法,采取保護山體自然進洞的方法進行隧道洞口施工,在洞外不擾動、不開挖山體的情況下,采用套拱(基礎加固)、暗洞初期支護明做,實現縱、環向初支貼壁;洞內根據地質、開挖斷面等情況,采用上下臺階預留核心土、CD法(CRD法)開挖進洞,在洞內外加固山體。該方法既可有效保護洞口山體自然生態系統,可消除洞口邊仰坡,盡最大可能減少對山體的擾動,提高洞口山體穩定性,實現隧道洞口真正“零開挖”進洞。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隧道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初支貼壁法隧道進洞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社會的穩步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到了國家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指出,加強交通生態環境保護,強化生態環保設計。公路在滿足其基礎設施本身固有功能的同時,堅持公路與生態、人文、環保和諧共生,樹立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全面協調發展,推進交通行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我國高速公路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大量高速公路進入山嶺重丘區,隧道數量急劇增多。由于地形、線位、控制點等因素,隧道洞口經常會處于斜交、溝谷部等特殊地形位置。而隧道洞口是整個隧道的外露部分,洞口的安全與穩定、防護工程量的大小,是能否實現進洞施工的關鍵。常規的施工方法:按照設計文件給定的套拱位置,拉槽施工套拱、邊仰坡錨噴網支護、預留臺階施工超前管棚、進洞施工。這種施工方法對于正交型洞口,可以實現較低的邊仰坡進洞施工,但對于斜交型洞口、V字形洞口,顯然會存在一側或雙側邊仰坡較高,開挖量和防護工程量大,不能實現安全、快速的進洞施工,不能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施工及運營中洞口的安全保證,不能實現“零開挖”進洞理念,不能體現盡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山體的擾動。因此,為解決上述問題,需研究一種應用于全地形、真正實現“零開挖”隧道進洞技術及其施工方法。
發明內容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初支貼壁法隧道進洞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清理孤石,施工洞頂截水溝;
第二步:根據現場實測地面高程及地質情況,測量放樣,確定套拱位置;
第三步:開挖套拱基礎,采用與管棚同型號鋼管、鋼管內設置鋼筋籠,加固套拱基礎;
第四步:逐榀架立套拱工字鋼,焊接連接鋼筋;
第五步:采用洞口段支護參數,逐榀施工外露部分初期支護工字鋼及鎖腳錨管,焊接連接鋼筋、鋼筋網,直至縱向貼壁,延伸至天然山體仰坡坡面;
第六步:安裝管棚導向管,導向管前端與山體仰坡坡面銜接密實;
第七步:立模澆筑套拱混凝土;
第八步:外露部分初期支護采用竹膠板作為低模,噴射C25噴射混凝土;
第九步:超前管棚施工并注漿,洞外輔助施工完成,轉入洞內開挖及支護施工;
第十步:洞內開挖根據地質情況及開挖斷面,采用上下臺階留核心土或CD(CRD)法施工,逐榀開挖逐榀支護,快速成環;
第十一步:根據第十步循環施工,直至洞內完成1-3模二襯施工后,退出二襯臺車,施工明洞襯砌和洞門;
第十二步:明洞及洞口段回填、洞口排水系統和綠化工程施工;
第十三步:轉入暗洞掘進施工。
進一步地,可根據地形及地質情況,靈活調整套拱基礎位置,無需拉槽施工套拱,進一步減少對原山體的擾動。
進一步地,應用于正交型洞口,即坡面正交型、山脊突出部進入型洞口時。正交型洞口側向土壓力較小,洞內采用洞口段支護參數可安全掘進施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西省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江西省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21001089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金屬化薄膜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下肢機器人速度控制系統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