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凝析氣藏反凝析傷害的井組解堵和單井解堵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1478830.1 | 申請日: | 2021-1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6220617A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06 |
| 發明(設計)人: | 張霞林;席長豐;趙芳;劉彤;王伯軍;石蘭香;杜宣;唐君實;李秋;蔣有偉;關文龍;王紅莊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B43/00 | 分類號: | E21B43/00;E21B43/12;E21B43/25;E21B3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格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35 | 代理人: | 王申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凝析氣藏反凝析 傷害 井組解堵 單井解堵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凝析氣藏反凝析傷害的井組解堵和單井解堵方法,所述凝析氣藏反凝析傷害的井組解堵方法,根據凝析氣藏的反凝析傷害分布范圍確定空氣注入量;從井組中篩選井改為注空氣井,按照空氣注入量往注空氣井中注入空氣,達到第一設定時間時在注空氣井中點火;根據注空氣井的當前井口壓力的下降幅度,和/或井組中的生產井的產油量的下降幅度判斷解堵成功,停止空氣的注入,往注空氣井中注入氮氣滅火。本發明操作方式靈活,能夠有效解除凝析氣藏反凝析現象造成的儲層傷害,作用范圍廣,解堵效果良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凝析氣藏工程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凝析氣藏反凝析傷害的井組解堵和單井解堵方法。
背景技術
凝析氣藏是所有類型油氣藏中較為“嬌貴”的一種氣藏,但同時又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凝析氣藏不同于普通油藏或氣藏,它兼有油藏和氣藏的雙重特性,在其開采過程中,隨著壓力的變化凝析氣會發生非常復雜的相態變化。在凝析氣藏衰竭開采過程中,當井底壓力降到地層凝析氣露點壓力以下時,地層流體的重組分將析出導致反凝析現象,且最早發生在近井地帶,產層由單相流動變為兩相流動,當凝析油飽和度低于臨界流動飽和度時,反凝析油會不斷堆積,造成有效滲透率明顯降低而影響產能的一種儲層堵塞和傷害,即為反凝析傷害。
發明內容
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的凝析氣藏開采中后期基本都面臨反凝析傷害的問題,而現有的諸多物理解堵方式的解堵效果都不夠理想。原因在于:(1)不同于常規的泥漿對井筒的污染,也不同于低/特低滲儲層,可采用常規的酸化壓裂技術即可對儲層進行解堵;凝析氣藏由于反凝析現象造成的儲層堵塞,來源于地層遠處的不斷供給,很難靠常規的手段恢復產能。(2)目前針對反凝析現象的各種解堵方法,主要是注CO2、注N2吞吐或者表面活性劑。但這些方法注入的氣體循環效率低,作用在井筒附近僅5m左右,只能起到暫時增產的作用,無法徹底疏通儲層內的氣體滲流通道。另外,注N2吞吐式的解堵作業井必須停產,影響氣藏的正常生產。
因此,目前針對凝析氣藏反凝析現象還沒有特別行之有效且徹底的解堵方式。如何有效解除反凝析傷害并提高凝析氣藏產量是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為了至少部分地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發明人做出本發明,通過具體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凝析氣藏反凝析傷害的井組解堵和單井解堵方法,能夠有效解除凝析氣藏的反凝析傷害,且作用范圍廣。
第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凝析氣藏反凝析傷害的井組解堵方法,包括:
根據凝析氣藏的反凝析傷害分布范圍確定空氣注入量,所述反凝析傷害分布范圍為井組的反凝析傷害分布范圍;
從所述井組中篩選井改為注空氣井,按照所述空氣注入量往所述注空氣井中注入空氣,達到第一設定時間時在所述注空氣井中點火;
若根據所述注空氣井的當前井口壓力的下降幅度,和/或所述井組中的生產井的產油量的下降幅度判斷解堵成功,停止空氣的注入,往所述注空氣井中注入氮氣滅火。
第二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凝析氣藏反凝析傷害的單井解堵方法,包括:
根據凝析氣藏的反凝析傷害分布范圍確定空氣注入量,所述反凝析傷害分布范圍為單井的反凝析傷害分布范圍;
將所述井改為注空氣井,按照所述空氣注入量往所述注空氣井中注入空氣,達到第一設定時間時在所述注空氣井中點火,待當前井口壓力達到設定壓力條件,停止空氣的注入,燜井第二設定時間后將所述注空氣井改為生產井采油;
若根據所述生產井的當前井口壓力的下降幅度和/或產油量的下降幅度判斷解堵成功,往所述生產井中注入氮氣滅火。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47883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