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能生命安全防護系統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1446102.2 | 申請日: | 2021-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4241809A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5 |
| 發明(設計)人: | 曹淑玉;丁新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樹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8G1/16 | 分類號: | G08G1/16;H04N7/18;G08B25/08;G08B7/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楊宏泰 |
| 地址: | 201702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智能 生命安全 防護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智能生命安全防護系統,該系統包括:多終端平臺:為一個與多平臺聯動實現信息共享的用以處理、儲存和傳輸信息的服務器;碰撞傳感器單元:通過無線網絡與多終端系統平臺連接,包括多個設置路側的護欄內側上的碰撞傳感器,用以實時監測周圍環境;聲光報警器單元:通過無線網絡與多終端系統平臺連接,包括多個設置在路側的護欄外側的聲光報警器;視頻監控單元:通過無線網絡與多終端系統平臺通過無線網絡連接,包括多個設置在路側立桿上的公共監控攝像頭和多個集成在聲光報警器上的視頻監控攝像頭;事故顯示屏:與多終端系統平臺連接,安裝在路側立桿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降低道路二次事故發生率等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交通安全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智能生命安全防護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機動車輛的逐年增多,城鎮道路變得擁擠不堪,事故發生的概率也越來越大。在道路危險路段,比如事故頻發、落石頻發、匯流變窄、多彎臨崖、監控盲區、巡檢盲區等危險路段,一旦前方發生護欄撞擊事故,事故現場處于持續混亂狀態,交通流的穩定狀態受到影響,而且駕駛人的安全、風險防范意識較低,導致后方駕駛人不能及時有效的采取處置措施,以上多種因素都容易導致二次事故的發生。并且據統計,二次事故一般要比第一次事故要危險許多,不僅會造成更多的財產損失,而且嚴重情況下會直接導致人員的傷亡。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智能生命安全防護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智能生命安全防護系統,該系統包括:
多終端平臺:為一個與多平臺聯動實現信息共享的用以處理、儲存和傳輸信息的服務器;
碰撞傳感器單元:通過無線網絡與多終端系統平臺連接,包括多個設置路側的護欄內側上的碰撞傳感器,用以實時監測周圍環境的異動情況;
聲光報警器單元:通過無線網絡與多終端系統平臺連接,包括多個設置在路側的護欄外側的聲光報警器,用以接收多終端系統平臺傳輸的事故信息,并進行聲光報警;
視頻監控單元:通過無線網絡與多終端系統平臺通過無線網絡連接,包括多個設置在路側立桿上的公共監控攝像頭和多個集成在聲光報警器上的視頻監控攝像頭,用以采集監控視頻數據;
事故顯示屏:通過無線網絡與多終端系統平臺連接,設置在路側立桿上,用以接收多終端系統平臺傳輸的事故信息并將事故信息顯示在大屏上。
所述的碰撞傳感器分別設置在事故高發路段、落石頻發路段、匯流變窄路段、多彎臨崖路段、監控盲區路段和巡檢困難路段路側的護欄內側。
相鄰兩個所述的碰撞傳感器之間的間隔距離為20米。
所述的碰撞傳感器包括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以及溫濕度傳感器。
所述的無線網絡為NB-IoT無線網絡或4G/5G無線網絡。
所述的聲光報警器包括聲壓揚聲器和led警示燈。
所述的聲光報警器的外殼上設有太陽能電池板對其進行供電。
相鄰兩個所述的聲光報警器之間的距離為500米。
該系統還包括巡檢管理子系統,分別與多終端平臺、碰撞傳感器、視頻監控器和事故顯示屏連接,以維護智能生命安全防護系統以及反應修繕情況。
一種應用智能生命安全防護系統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碰撞傳感器實時監測護欄的異動情況,當異動數據達到設定閾值后,通過NB-IoT無線網絡或4G/5G無線網絡將異動情況的相關信息上傳至多終端系統平臺,異動情況的相關信息包括異動數據、異動位置、溫濕度以及設備內置信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樹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樹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44610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