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型麥芽糊精的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1169475.X | 申請日: | 2021-10-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69919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26 |
| 發明(設計)人: | 崔海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日照崔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P19/14 | 分類號: | C12P19/14;C12P19/04;A23L29/30;A61K47/36 |
| 代理公司: | 德州魯旺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7345 | 代理人: | 王娟娟 |
| 地址: | 276500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麥芽 糊精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型麥芽糊精的制備方法,屬于糊精生產工藝技術領域,所述方法包括活化淀粉的制備和麥芽糊精的制備,所述活化淀粉的制備采用了超微粉氣流式粉碎方法,所述麥芽糊精的制備包括調漿、液化、吸附、過濾、濃縮、干燥和粉碎步驟。本發明方法制備的麥芽糊精DE值可以達到1?2,具有無甜味,非還原性,溶解性能好,攝入后不致齲齒,不導致血糖快速上升,代謝快,可快速補充機體所需的能量的優點,其制備工藝簡單,技術難度低,適合放大生產。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糊精生產工藝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新型麥芽糊精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麥芽糊精是指以淀粉為原料,將淀粉經酸法或酶法水解得到的DE值在20%以下的
產品。其主要成分為聚合度(即DP值)在10以上的糊精和聚合度在10以下的低聚糖。
由于麥芽糊精可作為增稠劑、乳化劑或穩定劑等配料添加到食品中,可作為賦形
劑、填充劑等配料添加到藥品中,且可作為優良載體添加到日化產品中,因此,麥芽糊精在食品、醫藥和日化等領域均具有重要的應用,這也意味著麥芽糊精具有很大的市場。
目前生產得到的普通麥芽糊精中,低聚合度的麥芽糊精(一般為DE值在13%~20%的麥芽糊精)具有很高的還原能力,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當其與氨基酸或蛋白質共存時易產生美拉德反應,降低了含有此類麥芽糊精的產品的質量。
藥物微粉化技術是指通過機械研磨、超臨界流體過程、低溫噴淋等手段降低藥物的粒徑,改善顆粒的潤濕性,進而提高其溶解度和溶解速率。微粉化后的原料藥具有更小的粒徑,增大了比表面積,不僅減少了壓片工藝的復雜性,而且大大提高了難溶性藥物制劑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CN1528910 公開了一咱噴射液化酶法制備低 DE 值的麥芽糊精,以玉米淀粉或者是以燦米粉為原料,經噴射、保溫液化、滅酶等工序制得 DE 值 2-6 的產品。
CN101048078A 公開了一種 DE 值為 5-20 的液體麥芽糊精的生產方法,用該方法
制得的麥芽糊精具有口感溫和和甜度低的特征,應用于食品時,對食品的風味影響較小。CN103589760A公開一種兩次噴射液化制備低DE值糊精的方法。
盡管在低DE值麥芽糊精領域,已經有一定的研究報道,但是這些低DE值麥芽糊精生產方法帶有一定的經驗性,DE值的控制不穩定、不精確。而且對于DE值超低的麥芽糊精(DE=1~2)的研究仍然很少,當麥芽糊精的DE值低至1~2時,還原糖含量極少,完全無甜味,符合“減糖減甜”的概念,攝入后不會導致齲齒和血糖的迅速上升,更利于兒童和中老年人使用。同時還具有類似脂肪的口感,在某些食品中可作為脂肪替代品使用,而且不會造成膽固醇、血脂的升高。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通過大量試驗進行制備工藝的篩選和優化,提供一種新型麥芽糊精的制備方法,具體利用微粉化技術對淀粉進行預預處理,降低淀粉的粒徑,淀粉在機械力的作用下,其顆粒結晶結構受到破壞,分子鏈發生斷裂,分子間的結合力下降,使得分子間流動的粘性阻力減小,表觀粘度下降; 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水分子和淀粉分子游離羥基的結合,其糊化溫度不斷降低,甚至能常溫糊化,試劑更容易進入淀粉內部發生反應,提高了其化學反應活性與生物反應活性,可以作為一種新原料,制備各種變性淀粉和酶降解產物。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麥芽糊精的制備方法,具體由以下步驟組成:
(一)活化淀粉的制備
(1)將處理后的農作物經過機械式粉碎成初級作物粉,
(2)將粉碎后的初級作物粉經螺旋旋轉送料口送入氣流粉碎機的粉碎室內進行粉碎,通過離心分級,把粒度為3-5μm超細顆粒收集到出料倉,得到超微粉碎后的活化淀粉;
(二)麥芽糊精的制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日照崔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日照崔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169475.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