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后縱梁多鈑金件快換焊接工裝有效
| 申請號: | 202111145925.1 | 申請日: | 2021-09-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634960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6-16 |
| 發明(設計)人: | 吳一帆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陽大東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K37/00 | 分類號: | B23K37/00;B23K37/04 |
| 代理公司: | 重慶天成卓越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譚春艷 |
| 地址: | 550023 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后縱梁多鈑金件快換 焊接 工裝 | ||
1.一種后縱梁多鈑金件快換焊接工裝,其特征在于:包括焊接夾具和固定在地面上的連接底座(9),所述連接底座(9)的頂面靠前后兩側的位置分別設有左右延伸的第一定位板(9a),所述第一定位板(9a)上均設有定位柱(9b),所述焊接工裝的底側設有左右延伸的與第一定位板(9a)對應的第二定位板(8b),所述第二定位板(8b)上設有供定位柱(9b)穿過的定位孔,且所述第一定位板(9a)和第二定位板(8b)上還設有上下重合的安裝通孔,通過安裝通孔結合螺栓和螺帽將第一定位板(9a)和第二定位板(8b)鎖緊在一起,以此實現將焊接工裝固定在連接底座(9)上;
所述焊接夾具包括夾持平臺(8),夾緊平臺的底部均設有位于連接底座(9)前后兩側的伸縮支腿(8c),所述夾緊平臺的底部均設有位于伸縮支腿(8c)外側的移動輪(8a);所述夾持平臺上設有兩個端部夾具(7),兩個端部夾具(7)之間從前向后依次設有若干個夾持機構,且兩個端部夾具(7)相對的一側均設有用于為槽狀的主梁定位的主梁定位機構,兩個所述主梁定位機構均位于主梁的正下方,且兩個所述定位機構均包括伸出端朝上的端部定位氣缸(A),所述端部定位氣缸(A)的伸出端連接有主梁定位銷(B),通過主梁定位銷(B)伸入到主梁槽底的定位孔內進行定位;
所述端部夾具(7)均包括安裝底座(7a)和固定在安裝底座(7a)上的端部夾緊氣缸(7b);所述端部夾具(7)的安裝底座(7a)上還鉸接有左右延伸的端部壓臂(7c);所述端部夾緊氣缸(7b)固定在安裝底座(7a)的左側,且端部壓臂(7c)鉸接在安裝底座(7a)上,端部壓臂(7c)右端與端部夾緊氣缸(7b)的伸出端鉸接,通過端部夾緊氣缸(7b)帶動端部壓臂(7c)下壓,所述安裝底座(7a)頂部向下凹設有與槽型的主梁匹配的卡裝缺口(7d),所述安裝底座(7a)的頂部左右間隔設置有兩個分別位于卡裝缺口(7d)兩側的L形的夾緊支撐柱(7e),且兩個L形的夾緊支撐柱(7e)相背設置,所述主梁左右兩側的槽口裙邊分別放置在兩個L形的夾緊支撐柱(7e)的頂端,所述端部壓臂(7c)的底部對應兩個夾緊支撐柱(7e)設有下壓塊(7f),通過夾緊支撐柱(7e)和下壓塊(7f)夾持主梁的槽口裙邊,且兩個L形的夾緊支撐柱(7e)的豎向桿相對的一側均設有用于抵住主梁左右側壁的主梁側向抵塊(7g);
所述夾持機構為六個,且從前向后依次為第一夾持機構(1)、第二夾持機構(2)、第三定位檢測機構(3)、第四夾持機構(4)、第五夾持機構(5)和第六夾持機構(6),所述第一夾持機構(1)包括分別位于主梁左右兩側的第一左底座(1a)和第一右底座(1b),且第一左底座(1a)位于第一右底座(1b)的前側,所述第一左底座(1a)的左側設有伸出端朝上設置的第一夾緊氣缸(1c),所述第一左底座(1a)的頂部鉸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一壓臂(1d),所述第一壓臂(1d)的左端與第一夾緊氣缸(1c)伸出端鉸接,所述第一壓臂(1d)的右端延伸到主梁的上方,第一壓臂(1d)的后側設有伸到主梁內的第一壓爪(1e),通過第一壓爪(1e)將第一鈑金件的底部壓緊在主梁槽內;
所述第一右底座(1b)的前側設有伸出端朝上設置的第一定位氣缸(1f),所述第一定位氣缸(1f)的伸出端設有位于第一壓爪(1e)的正下方的第一抵爪(1g),所述第一抵爪(1g)的爪齒和第一壓爪(1e)的爪齒上下對應設置,所述第一定位氣缸(1f)的伸出端還設有位于第一抵爪左側的第一豎向定位銷(1i),所述第一豎向定位銷(1i)依次穿過主梁定位孔和第一鈑金件定位孔;
所述第一壓臂(1d)上左右間隔設置有兩個向后延伸的第一裙邊壓桿(1k),通過兩個第一裙邊壓桿壓緊主梁兩側槽口裙邊;所述第一左底座(1a)上設有向后延伸的位于第一裙邊壓桿(1k)下方的第一裙邊抵桿(1j),主梁兩側的槽口裙邊夾持于第一裙邊抵桿(1j)末端與第一裙邊壓桿(1k)末端之間,所述第一右底座(1b)頂部設有與右側的第一裙邊壓桿(1k)末端上下對應的第一裙邊抵塊(1l),所述第一裙邊抵桿(1j)與第一右底座(1b)上相對設有第一側向抵塊(1m),通過第一側向抵塊(1m)抵在主梁的左右兩側面上;
所述第一裙邊壓桿(1k)上設有伸到主梁內的主梁檢測傳感器(1n);所述第一壓臂(1d)上設有位于主梁內的第一鈑金檢測傳感器(1o);
所述第四夾持機構(4)包括位于主梁下方的第四底座(4a),所述第四底座(4a)的左側設有伸出端朝上設置的第四夾緊氣缸(4c),所述第四底座(4a)的頂部鉸接有左右延伸的第四壓臂(4b),所述第四壓臂(4b)的左端與第四夾緊氣缸(4c)伸出端鉸接,所述第四壓臂(4b)的右端延伸到主梁的上方,第四壓臂(4b)底部左右間隔設有兩個伸到主梁槽內的槽內壓桿(4e),所述第四底座(4a)上側設有與兩個槽內壓桿(4e)上下對應的槽底抵塊(4f),主梁的槽底壓緊固定在槽內壓桿(4e)和槽底抵塊(4f)之間;
所述第四壓臂(4b)靠右端設有第四裙邊壓塊(4g),所述第四底座(4a)的右側設有與第四裙邊壓塊(4g)上下對應的第四裙邊抵塊(4h);靠左側的槽內壓桿(4e)上連接有第四主梁檢測傳感器(4i);
所述第五夾持機構(5)包括第五底座(5a),所述第五底座(5a)的左側設有伸出端朝上設置的第五夾緊氣缸(5c),所述第五底座(5a)的頂部鉸接有左右延伸的第五壓臂(5b),所述第五壓臂(5b)的左端與第五夾緊氣缸(5c)伸出端鉸接,所述第五壓臂(5b)的右端延伸到主梁的上方,第五壓臂(5b)上設有伸出端朝下的第五壓緊氣缸(5f),所述第五壓緊氣缸(5f)的伸出端設有第五壓爪(5g),所述第五壓爪(5g)包括若干個伸到主梁槽內的槽內爪齒(5e),所述第五底座(5a)的右端從主梁下方延伸到主梁的右側,且第五底座(5a)上設有位于第五壓爪(5g)正下方的槽底抵塊(5i),通過槽底抵塊(5i)和第五壓爪(5g)夾緊主梁和位于主梁下方的底盤,所述底盤的右側伸到主梁右側,且底盤上設有第四鈑金件,所述第五底座(5a)的右端設有伸出端朝上的外鈑金壓緊氣缸(5j),所述外鈑金壓緊氣缸(5j)的伸出端設有外鈑金壓緊塊(5k),所述第五底座(5a)上設有與外鈑金壓緊塊(5k)上下對應的外鈑金抵塊(5l),底盤夾緊在外鈑金壓緊塊(5k)和外鈑金抵塊(5l)之間,并通過外鈑金壓緊塊(5k)和外鈑金抵塊(5l)將放置在底盤上的第四鈑金件和底盤壓緊在一起;所述外鈑金抵塊(5l)的前側設有用于檢測底盤的底盤檢測傳感器(5o);
所述第五底座(5a)上還設有用于為底盤和第四鈑金件定位的外鈑金定位機構,所述外鈑金定位機構包括伸出端朝上的外鈑金定位氣缸(5m),外鈑金定位氣缸(5m)的伸出端設有若干個前后間隔設置的外鈑金定位銷(5n),并通過外鈑金定位銷(5n)依次穿過底盤和第四鈑金件重合的定位孔內;
所述第五壓爪(5g)的頂部還設有延伸到主梁右側的槽口裙邊的第五裙邊壓塊(5h),并通過第五裙邊壓塊(5h)將主梁右側的槽口裙邊壓緊在第四鈑金件的頂部;
所述第六夾持機構(6)包括第六底座(6a),所述第六底座(6a)的左側設有伸出端朝上設置的第六夾緊氣缸(6c),所述第六底座(6a)的頂部鉸接有左右延伸的第六壓臂(6b),所述第六壓臂(6b)的左端與第六夾緊氣缸(6c)伸出端鉸接,所述第六壓臂(6b)的右端延伸到主梁的正上方,第六壓臂(6b)上設有伸到主梁槽內的第六壓桿(6e);所述第六底座(6a)的右端從主梁下方延伸到主梁的右側,所述第六底座(6a)上設有與第六壓桿(6e)上下對應的第六槽底抵塊(6m),主梁的槽底夾持固定在第六壓桿(6e)與第六槽底抵塊(6m)之間;
所述第六底座(6a)的前側設有位于主梁正下方的第六定位氣缸(6f),所述第六定位氣缸(6f)的伸出端朝上設置,且其伸出端固定有插到主梁槽底定位孔內的定位插銷(6g);
所述第六底座(6a)的后側設有位于主梁左側的側向鈑金壓緊氣缸(6h),所述側向鈑金壓緊氣缸(6h)的伸出端朝右設置,且側向鈑金壓緊氣缸(6h)的伸出端設有位于主梁左側的側向壓桿(6i),所述側向壓桿(6i)的右側設有供位于主梁左側的第五鈑金件左側卡入的卡槽(6j),所述卡槽(6j)的槽底設有向右延伸的固定插銷(6k),通過固定插銷(6k)插入到第五鈑金件左右延伸的定位孔內,所述側向壓桿(6i)的右側設有位于第五鈑金件正下方的第五鈑金檢測傳感器(6l);
所述第四夾持機構(4)的第四底座(4a)上設有伸出端朝右設置的第一輔助壓緊氣缸(4j),所述第一輔助壓緊氣缸(4j)的伸出端設有用于將第四鈑金件左側壁前端壓緊在主梁右側壁上的第一輔助壓塊(4k);
所述第六夾持機構(6)的第六底座(6a)上設有伸出端朝右設置的第二輔助壓緊氣缸(6o),所述第二輔助壓緊氣缸(6o)上設有用于將第四鈑金件左側壁后端壓緊在主梁右側壁上的第二輔助壓塊(6n);
靠前側設置的所述主梁定位機構固定在第一左底座(1a)的前側;靠前側設置的所述主梁定位機構固定在靠后設置的端部夾具(7)的安裝底座的前側;所述連接底座(9)的左側設有墊高臺階(1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陽大東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未經貴陽大東汽車配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1145925.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