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遞送生物大分子藥物入腦的離子助導微針貼片系統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687967.1 | 申請日: | 2021-06-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9846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7 |
| 發明(設計)人: | 趙應征;魯崔濤;阮戰偉;張宏宇;胡斐;李磊 | 申請(專利權)人: | 溫州醫科大學慈溪生物醫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A61M37/00 | 分類號: | A61M37/00;A61N1/04;A61N1/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和立達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756 | 代理人: | 鄭茹 |
| 地址: | 315300 浙江省寧***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遞送 生物 大分子 藥物 離子 助導微針貼片 系統 方法 | ||
在本發明涉及一種遞送生物大分子藥物入腦的離子助導微針貼片系統及其遞送方法,包括所述的離子助導微針貼片系統包括離子助導裝置、輸送裝置、溶液系統、微針裝置和控制?固定裝置;所述離子助導裝置電連于所述微針裝置,所述輸送裝置連接于所述的離子助導裝置和所述的微針裝置,所述的控制?固定裝置用于將所述的微針裝置固定于面部上唇和鼻翼周圍皮膚部位,并調控所述的離子助導裝置和所述的輸送裝置的各項參數,提高生物大分子藥物的入腦遞送效率。該離子助導微針貼片系統應用于面部上唇和鼻翼周圍皮膚,有機結合了“氨基酸離子助導技術、空心微針技術和入腦神經通路”三者技術,形成協同互補作用,實現生物大分子藥物安全高效的入腦目的。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大分子藥物腦部遞送系統,特別涉及一種遞送生物大分子藥物入腦的離子助導微針貼片系統及其遞送方法。
背景技術
血腦屏障是藥物經外周給藥入腦治療中樞性疾病的最主要瓶頸,尤其針對治療腦部疾病的激素、多肽、蛋白、基因或疫苗藥物。目前,主要通過結構或劑型改造以實現藥物突破血腦屏障。
血腦屏障(BBB)的通透性很差,外周給藥如靜脈、肌肉、皮下等途徑并不能有效地將生物大分子藥物有效地遞送到中樞神經系統(CNS)。此外,隨著生物大分子藥物外周給藥劑量的增加,全身性的副作用也隨之增加。
中樞的給藥途徑有側腦室給藥(ICV)、大腦實質直接注射等方法,雖然靶向性好,能將生物大分子藥物直接遞送到損傷的腦區發揮療效,但由于錐顱手術具有創傷性,術后可能出現感染等并發癥。此外,現有的中樞給藥途徑花費偏高,病人經濟負擔過重,對于成千上萬的腦病患者來說,廣泛應用顯得不切實際。
因此,尋找一條無創的,避開血腦屏障阻礙的中樞給藥途徑是生物大分子藥物發揮腦部疾病實際治療作用的最核心問題。
實驗動物研究發現,鼻腔的嗅覺通路是一條無創便捷的中樞給藥途徑,利用嗅覺通路繞過血腦屏障可以將生物大分子藥物直接遞送到損傷的腦區,發揮治療Alzheimer病、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艾滋病和卒中,患者可在家中簡單地使用滴鼻劑自行治療。雖然嗅覺通路為生物大分子藥物無創入腦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通路,但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該給藥途徑應用受到很多因素限制,如給藥的技巧、藥物分子量和濃度等,特別是體位的影響,導致實際入腦藥物的濃度很低,且無法形成長效作用,從而限制了生物大分子藥物經鼻嗅覺通路入腦的普及應用。此外,利用鼻腔嗅覺通路的給藥裝置容易引起病人的不適,特別是噴嚏等,導致給藥量無法保證。
目前尚未見到一種高效遞送藥物入腦的輸送系統,能夠克服現有給藥系統無法有效促進生物大分子藥物進入腦部起效的問題,實現生物大分子藥物高效入腦發揮作用的目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即:缺乏高效促進非離子型生物大分子藥物進入腦部的效率,提供一種遞送生物大分子藥物入腦的離子助導微針貼片系統,滿足臨床腦部生物大分子藥物治療的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要求。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離子助導微針貼片系統遞送生物大分子藥物的方法,將生物大分子藥物根據其穩定性分別溶解于由堿性氨基酸制備的弱堿性水溶液或由酸性氨基酸制備的弱酸性水溶液中,連接到所述的輸送裝置上,通過控制離子助導裝置、輸送裝置、溶液系統、微針裝置和控制-固定裝置,提高生物大分子藥物的入腦遞送效率。
本發明人通過動物研究發現,面部具有很多神經,一些神經與中樞相連,特別是嗅區(指動物的胡須區,而不是鼻嗅區)部位神經豐富,一些神經具有遞送大分子藥物入腦的可行性。但是如何實現高效安全的遞送還需要特殊的遞送系統。微針經皮給藥技術提供了一種微創的皮內給藥方式,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新型給藥技術。本發明人研究發現,雖然微針可以提高藥物滲透效率,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微針中的藥物存在釋放不完全,缺乏有效驅動力等問題,限制了微針技術不能形成零級控釋的遞釋體系。因此,現有的皮膚應用微針無法保證生物大分子藥物經面部神經向腦內的持續遞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溫州醫科大學慈溪生物醫藥研究院,未經溫州醫科大學慈溪生物醫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8796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電鍍鋅鎳合金廢水自動化處理裝備
- 下一篇:一種數字超聲波轉盤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