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電池液冷板組件、動力電池總成及電動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676170.1 | 申請日: | 2021-06-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6361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7-08 |
| 發明(設計)人: | 盧軍;孫煥麗;許立超;劉濤;劉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10/613 | 分類號: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7 |
| 代理公司: | 北京遠智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長***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池 液冷板 組件 動力電池 總成 電動 車輛 | ||
本發明涉及車輛工程技術領域,公開一種電池液冷板組件、動力電池總成及電動車輛。其中電池液冷板組件設置于電池模組下方,且用于冷卻電池模組,電池液冷板組件包括液冷下板和液冷上板,液冷下板設置有采用機加工藝制成的兩條水路凹槽,水路凹槽在液冷下板上均勻分布,迂回的水路凹槽之間通過分流筋實現分隔,兩條水路凹槽的出水口相連通;液冷上板上設置有兩個進水快插接頭和一個出水快插接頭,液冷上板安裝于液冷下板的上方時,液冷上板的內壁與兩個水路凹槽圍成兩條水路;兩個進水快插接頭分別連通于兩個水路凹槽的進水口,出水快插接頭連通于兩個水路凹槽的出水口相連通的部位。本發明提高了電池液冷板組件的加工質量,提高了冷卻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輛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池液冷板組件、動力電池總成及電動車輛。
背景技術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高速區,對于動力電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動力電池的要求主要體現在高能量密度、長續航里程、快速充電技術,這些要求導致電池的生熱量越來越大,生熱速度越來越快,而電池很容易發生熱濫用,因此要對電池進行熱管理。主流應用的電池熱管理方案是液冷方案,這種方案冷卻功率高、響應速度快、結構穩定、技術成熟度高。
現有的電池熱管理液冷系統基本上是由水管、液冷板總成、導熱結構三部分構成,然后整體布置在電池模組下部,通過水管將不同的液冷板總成依次連接成冷卻回路,總進出水管再與電池總成端部的水管接頭相連接,與整車熱管理的冷卻回路相連來實現電池包的加熱與冷卻。但是液冷板總成內的水路常采用沖壓方式制成,沖壓模具增加生產成本,沖壓方式導致水路之間的間距較大,且無法加工復雜的水路,無法滿足冷卻需求,而且水路的側壁存在變形,造成水路之間密封不良,影響冷卻效果。
基于此,亟需一種電池液冷板組件、動力電池總成及電動車輛,以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
發明內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液冷板組件、動力電池總成及電動車輛,提高了電池液冷板組件的加工質量,節省研發和生產成本,提高了冷卻效果。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電池液冷板組件,其設置于電池模組下方,且用于冷卻所述電池模組,所述電池液冷板組件包括:
液冷下板,所述液冷下板設置有采用機加工藝制成的兩條水路凹槽,所述水路凹槽在所述液冷下板上均勻分布,迂回的所述水路凹槽之間通過分流筋實現分隔,兩條所述水路凹槽的出水口相連通;
液冷上板,所述液冷上板上設置有兩個進水快插接頭和一個出水快插接頭,所述液冷上板安裝于所述液冷下板的上方時,所述液冷上板的內壁與兩個所述水路凹槽圍成兩條水路;
兩個所述進水快插接頭分別連通于兩個所述水路凹槽的進水口,所述出水快插接頭連通于兩個所述水路凹槽的出水口相連通的部位。
作為一種電池液冷板組件的優選技術方案,還包括中間板,所述中間板設置有與所述水路凹槽形狀匹配的通孔,所述中間板設置于所述液冷上板和所述液冷下板之間。
作為一種電池液冷板組件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水路凹槽的側壁垂直于所述水路凹槽的底壁;或
所述水路凹槽的側壁與所述水路凹槽的底壁呈銳角。
作為一種電池液冷板組件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水路凹槽包括迂回段和直線段,所述直線段的側壁連接于所述迂回段的出水口,所述直線段相對所述迂回段的兩側分別為第一水路段和第二水路段;
所述水路凹槽內設置有T型的導流部,所述導流部包括第一導流筋、第二導流筋和第三導流筋,所述第一導流筋伸入所述迂回段的出水口內,所述第二導流筋和所述第三導流筋分別伸入于所述第一水路段和所述第二水路段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7617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