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由兒茶酚類化合物和胺類化合物制備苯并噁唑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628061.2 | 申請日: | 2021-06-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264895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5 |
| 發明(設計)人: | 董建玉;劉鋒;汪彎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
| 主分類號: | C07D263/57 | 分類號: | C07D263/57;C07D413/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10205 湖南***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兒茶酚 化合物 制備 噁唑類 合成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由兒茶酚類化合物和胺類化合物制備苯并噁唑類化合物的方法。該方法具有原料廉價易得、底物范圍廣、反應體系簡單、所得目標產物易分離、反應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等特點。與過渡金屬催化的合成方法相比,該體系無需昂貴的金屬催化劑和配體,降低了經濟成本,避免了重金屬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以及金屬在產物中的殘留問題。該反應官能團耐受性較高,可用于合成一系列2?芳基、三氟甲基、酯基、鹵素、2?烯基、2?炔基、2?烷基取代的苯并噁唑類衍生物,可用于含多種特殊官能團結構的苯并噁唑化合物,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有機合成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由兒茶酚類化合物和胺類化合物制備苯并噁唑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術】
苯并噁唑類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雜環化合物,其廣泛存在于生物活性分子、藥物和天然產物中,并具有多種生物和藥理特性,如:抗菌、抗炎鎮痛、抗結核、抗癌、以及抗艾滋病等。苯并噁唑類化合物在醫藥和農藥合成領域常被用作重要的藥效基團,在新型醫藥制劑和農藥開發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該類化合物具備剛性平面結構,含有共軛π鍵,近些年在功能材料領域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此外,苯并噁唑類化合物在有機合成中作為催化劑或者特殊配體發揮重要作用。
傳統的合成方法主要以鄰氨基苯酚為底物,而在鄰氨基苯酚制備過程中難以避免苯環的硝化反應,這是一種強烈的放熱反應,且需要強腐蝕性的混酸,極易造成溫度時失控引發爆炸事故。在苯并噁唑的合成研究發展中,也陸續出現了以鄰鹵或者鄰羥基苯胺化合物的分子內環化以及簡單苯并噁唑的結構修飾等途徑來構建苯并噁唑類化合物。然而這類方法不僅需要進行初始原料的預官能團化,且大多數反應需要過渡金屬催化劑以及配體的參與,其存在金屬殘留的風險,不利于其在生物醫藥方面的研究開發。因此,開發一種可替代的較為溫和的無金屬方法用于苯并噁唑類化合物的制備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兒茶酚大多以衍生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如茶葉中含有豐富的兒茶素化合物,蔬菜和果實中含有豐富的原兒茶酸化合物,高等雙子葉植物中和蕨類植物中含有豐富的綠原酸化合物。以兒茶酚類化合物代替傳統的鄰氨基苯酚來構建苯并噁唑可以降低工業制備原料時帶來的風險。近幾年,盡管少量文獻已經報道了利用兒茶酚類化合物合成苯并噁唑,但這些合成策略都需要金屬催化劑的參與。【參考文獻:(a)Beegum,S.;Panicker,C.Y.; S.;S.J.;Arisoy,M.;Temiz-Arpaci,O.;Van Alsenoy,C.J.Mol.Struct. 2019,1176,881.(b)Hwang,I.H.;Oh,J.;Zhou,W.;Park,S.;Kim,J.-H.;Chittiboyina,A.G.;Ferreira,D.;Song,G.Y.;Oh,S.;Na,M.J.Nat.Prod.2015,78, 453.(c)Singh,S.;Veeraswamy,G.;Bhattarai,D.;Goo,J.I.;Lee,K.;Choi,Y. AsianJ.Org.Chem.2015,4,1338.(d)Zhang,P.;Pan,S.;Chen,W.;Liu,M.;Wu,H.J.Org.Chem.2018,83,3354.(e)Meng,L.;Kamada,Y.;Muto,K.;Yamaguchi, J.;Itami,K.Angew.Chem.2013,125,10232.Angew.Chem.Int.Ed.2013,52, 10048.(f)Chen,Y.X.;Qian,L.F.;Zhang,W.;Han,B.Angew.Chem.Int.Ed. 2008,47,9330.(g)Chen,X.;Ji,F.;Zhao,Y.;Liu,Y.;Zhou,Y.;Chen,T.;Yin,S.F. Adv.Synth.Catal.2015,357,2924.(h)Sharghi,H.;Aboonajmi,J.;Aberi,M.J. Org.Chem.2020,85,6567.(i)Meng,X.;Wang,Y.;Wang,Y.;Chen,B.;Jing,Z.; Chen,G.;Zhao,P.J.Org.Chem.2017,82,6922.(k)Sharghi,H.;Aboonajmi,J.; Aberi,M.;Shekouhy,M.Adv.Synth.Catal.2020,362,106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未經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62806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