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防爆閥和動力電池熱失控監控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478452.0 | 申請日: | 2021-04-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20634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8-03 |
| 發明(設計)人: | 徐前;張友群;楊輝前;牟麗莎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50/317 | 分類號: | H01M50/317;H01M50/333;H01M10/42;H01M10/48;B60L3/00;B60L58/10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譚小琴 |
| 地址: | 400023 ***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防爆 動力電池 失控 監控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一種防爆閥和動力電池熱失控監控系統,包括用于與電池箱連通的殼體,所述殼體上開設有泄氣口,所述殼體上設置有用于根據殼體內的氣壓大小自動關閉和打開泄氣口的密封蓋,所述殼體內固定有用于控制BMS通斷且能夠向BMS發送開關信號的開關單元,所述開關單元的開閉通過密封蓋的開合控制。該防爆閥結構簡單、低成本、低功耗、安裝簡易,能夠兼顧自動泄壓功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防爆閥和動力電池熱失控監控系統。
背景技術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熱失控是新能源汽車最危險的失效形式之一,嚴重威脅用戶及環境的生命財產安全。動力電池熱失控制約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在熱失控過程中會產生氣壓變化、大量相關氣體成分、溫度急劇上升等熱失控特征,基于這些特征可進行熱失控監控與報警。當前針對動力電池熱失控監控的主要手段為增加氣壓傳感器、氣體傳感器等,傳感器通過CAN、PWM、LIN等通信方式將感知的熱失控特征信息發送給電池管理系統或相應控制器進行相應的診斷,以判斷、報出熱失控事件。但使用這些監控方案,需要單獨增加傳感器總成,安裝及工藝過程較為復雜,功耗高、成本高,感知信號的處理存在延時,其周期性工作存在漏監控的風險,并且在監控的同時不能起到泄放包內壓強的作用,也無法獲取防爆閥作用的狀態信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爆閥和動力電池熱失控監控系統,結構簡單、低成本、低功耗、安裝簡易,能兼顧自動泄壓功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防爆閥,包括用于與電池箱連通的殼體,所述殼體上開設有泄氣口,所述殼體上設置有用于根據殼體內的氣壓大小自動關閉和打開泄氣口的密封蓋,所述殼體內固定有用于控制BMS通斷且能向BMS發送開關信號的開關單元,所述開關單元的開閉通過密封蓋的開合控制。
進一步,所述密封蓋通過轉軸與殼體轉動連接。
進一步,所述密封蓋與殼體蓋合位置設置有密封條。
進一步,所述開關單元包括支架,以及用于控制開關單元的開閉的第一觸頭和第二觸頭,所述第一觸頭固定在密封蓋的內表面,所述支架固定在殼體上;所述第二觸頭固定在支架上,第一觸頭能夠通過密封蓋的開合與第二觸頭進行分離和接觸。
進一步,所述開關單元為常閉型或常開型。
進一步,所述開關單元為常閉型,所述支架的內部設置成腔室,所述第二觸頭設置在支架的內壁且與第一觸頭相對設置,在密封蓋處于閉合狀態時,所述第一觸頭穿過支架與第二觸頭接觸,在密封蓋處于打開狀態時,第一觸頭與第二觸頭分離。
進一步,所述開關單元還包括彈性片,所述彈性片的一端與第一觸頭連接,另一端固定在支架的內壁。
進一步,還包括用于輔助密封蓋復位的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與密封蓋連接,另一端與殼體連接。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動力電池熱失控監控系統,包括用于接收開關單元的開關信號并判斷電池箱是否熱失控的BMS和所述的防爆閥,所述開關單元與BMS連接。
進一步,所述BMS包括:
信號發生器,用于提供測試信號;
喚醒模塊,用于接收開關信號并判定是否喚醒BMS;
信號處理模塊,用于獲取和處理開關單元的開關信號;
MCU,監控電池箱是否發生熱失控并在熱失控時向整車發送熱失控報警信號;
所述信號處理模塊、喚醒模塊和MCU串聯在一起,所述信號發生器的輸出端與開關單元的輸入端連接,所述開關單元的輸出端與信號處理模塊和喚醒模塊之間的連接節點連接;
當開關單元閉合時,信號發生器發出的測試信號通過喚醒模塊和信號處理模塊發送到MCU,MCU根據是否接收到該測試信號來判定電池箱是否正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7845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