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纖維素/氧化石墨烯復合氣凝膠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458491.4 | 申請日: | 2021-04-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45031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8-16 |
| 發明(設計)人: | 楚增勇;李國臣;鞏曉鳳;張冶;蔣振華;王璟;胡天嬌;肖民;趙振凱;董其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J13/00 | 分類號: | B01J13/00;B01J20/20;B01J20/30;C02F1/28;C02F101/36;C02F101/38 |
| 代理公司: | 長沙大勝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3248 | 代理人: | 陸僖 |
| 地址: | 410073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纖維素 氧化 石墨 復合 凝膠 及其 制備 方法 | ||
一種纖維素/氧化石墨烯復合氣凝膠及其制備方法,所述復合氣凝膠是由纖維素和氧化石墨烯以質量比1:0.1~5.0均勻復合的多孔材料。所述制備方法為:(1)將纖維素和氧化石墨烯混合后,加入水中,液下攪拌升溫后,加熱液下攪拌超聲處理;(2)加熱機械攪拌發泡后,密封升溫,調整壓力;(3)倒入模具中,液氮冷卻后,冷凍干燥,得纖維素/氧化石墨烯復合氣凝膠。本發明復合氣凝膠的原料易獲取,結構孔隙分布均勻,可在0.1~500μm內調控,比表面積可達10~650m2/g,可壓縮40~90%,密度為0.01~3.00g/cm3,吸附性好,應用廣泛;本發明方法簡單,可重復性高,經濟環保,適于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氣凝膠及其制備方法,具體涉及一種纖維素/氧化石墨烯復合氣凝膠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石墨烯具有碳原子之間以sp2雜化方式結合在一起的二維平面上的蜂窩網狀結構,由于其獨特的結構,石墨烯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積、載流子遷移率和熱導率,因此,在傳感、吸附、能源等方面都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石墨烯材料的性質往往取決于其二維片層的排列方式,石墨烯固有的大π鍵共軛結構使其傾向于堆疊,這有助于制備高強度的纖維和薄膜結構,但要做成吸附、催化和超級電容器等,往往需要極高的比表面積,這就希望使得石墨烯的片層之間相互分離,成為立體三維結構。
石墨烯氣凝膠的結構多種多樣,以基于氧化石墨烯的組裝方式比較常見,能夠大規模,而且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制備,目前主要的方法有水熱法和模板法。
(1)水熱合成法步驟簡單,在氧化石墨烯溶液中加入少許還原劑,比如尿素、抗壞血酸等,在90~180℃下水熱處理,冷凍干燥后即可獲得氣凝膠結構(ACS Applied NanoMaterials, 2019, 2(3):1210-1222.)。同時,在其中添加BN、碳納米管、石墨烯納米片等來防止GO片層堆疊和收縮(Carbon, 2018)。但是,該方法制備的氣凝膠雖然彈性較高,但密度也高,而且難以控制。
(2)比如使用多孔泡沫鎳或者Ni(OH)2片層作為硬模板的模板法,是在其表面組裝氧化石墨烯后再通過酸浸等方式除去模板(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9),這種方法制備的氧化石墨烯氣凝膠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一般可用作超級電容器等器件的制備,但是,由于模板法制備的氧化石墨烯氣凝膠往往取決于模板的結構,難以調控,而且模板去除比較繁瑣。
纖維素/石墨烯氣凝膠目前主要是基于生物產生的細菌纖維素膜,在膜上修飾石墨烯來進一步調控其性能。但是,由于其與硬模板法比較相近,因此,只能依靠原有結構構筑三維形貌。
CN110227423A公開了一種氧化石墨烯與纖維素復合氣凝膠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是將氧化石墨烯、還原劑和纖維素混合,再加入發泡劑產生氣泡孔洞,升溫進行還原反應后,洗滌、冷凍融化、干燥。但是,該方法所得氣凝膠中氣泡孔徑不可調,且步驟繁瑣,制得的氣凝膠彈性差。
CN109019597A公開了一種纖維素/氧化石墨烯碳氣凝膠的制備方法及其應用,是將亞麻漿加入到預冷的氫氧化鈉/尿素水溶液中,得到均勻的纖維素溶液,再加入氧化石墨烯混勻后,加熱使其凝膠化,凍干后,進行真空環境下的高溫碳化處理,得到纖維素/氧化石墨烯碳氣凝膠,可以用作電極材料和吸附材料。但是,該氣凝膠的力學性能差,比表面積小,難以擴展應用。
CN110790974A一種應用于氣體檢測領域的纖維素-石墨烯氣凝膠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是將棉短纖纖維素溶解在氫氧化鈉和尿素的水溶液中,加入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后,流延成膜,經維生素C還原之后,進行冷凍干燥,可用于檢測不同的氣體。但是,該氣凝膠的比表面積小,均一性差,沒有可調控的孔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45849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