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防治根結線蟲的復合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382511.4 | 申請日: | 2021-04-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98073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18 |
| 發明(設計)人: | 江志陽;高立紅;尹微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遼寧土木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N1/20 | 分類號: | C12N1/20;C12N1/14;C05G3/00;C05G3/60;C05G3/80;C12R1/07;C12R1/79;C12R1/465 |
| 代理公司: | 沈陽科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穎 |
| 地址: | 110016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防治 線蟲 復合 微生物 菌肥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防治根結線蟲的復合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備方法,組分如下,均為重量份:蘇云金芽孢桿菌發酵液1~5份、淡紫擬青霉菌發酵液1~5份、阿維菌素鏈霉菌發酵液1~5份、黃腐酸20~30份、載體1~3份、保護劑2~4份,該復合微生物菌肥能有效防治根結線蟲,而且既能增產,又能降低化肥使用量,增加土壤健康和植物活力,對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具有有利影響。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物肥料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防治根結線蟲的復合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由于在目標病原體中對殺蟲劑產生了耐藥性,以及由于環境和公共衛生方面的考慮而從市場上撤下了許多化學殺蟲劑,因此,對環境無害和經濟上可行的蟲害控制替代方法已成為眾多研究的主題。
植物寄生線蟲,特別是根結線蟲,是幾種重要經濟作物的主要害蟲,造成產量的嚴重損失。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報道了幾種化學殺線蟲劑(殺蟲劑)對番茄根結線蟲的有效防治。但在殺蟲方面,殺線蟲劑對直接或間接接觸的人、牲畜和其他生物發揮了不利作用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使用害蟲專用的、對人類無毒的、對環境安全的生物農藥。最廣泛使用的防治線蟲的土壤熏蒸劑甲基溴已被禁止使用,因為它對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全世界對生態友好型殺線蟲劑的需求日益增加。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從事標準化線蟲管理策略,遵循非化學和生態友好的方法,如生物控制劑,以穩定作物生產。利用拮抗真菌防治根結線蟲已做了一些嘗試,生物防治在線蟲防治中越來越受歡迎,主要是利用已經存在于土壤生物群中的微生物群,如真菌和細菌。許多微生物顯示出寄生于卵和幼蟲的能力,有時甚至寄生于成蟲。細菌和真菌等生物防治制劑具有廣闊的田間應用前景。
使用有機肥料和生物肥料作為管理策略,以抑制線蟲種群,增加土壤健康和植物活力生物肥料是氮磷鉀發酵劑的替代來源,腐植酸作為有機物質是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性的可用手段之一。由于它們對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的有利影響,它們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腐植酸已被記錄為能有效防治植物寄生線蟲的有機化合物。
目前解決農業環境問題的另一個建議是綜合養分管理,它的目標不是在不久的將來完全去除合成肥料,而是建議使用微生物接種來減少肥料的使用量。之前有研究表明,合成肥料的低效率可以減輕通過應用促進植物生長的微生物,它能夠提高養分利用效率和植物生長,同時減少化肥投入。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防治根結線蟲的復合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備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方案如下:
一種防治根結線蟲的復合微生物菌肥,按重量份數計,蘇云金芽孢桿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ACCC 19287發酵液1~5份、淡紫擬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Thorn.)Samson)、ACCC 30628發酵液1~5份、阿維菌素鏈霉菌(Streptomycesavermitilis)CGMCC 4.1253發酵液1~5份、黃腐酸20~30份、載體1~3份、保護劑2~4份;
所述的蘇云金芽孢桿菌發酵液中活菌數≥1×1010cfu/ml,所述的淡紫擬青霉菌發酵液中活菌數≥5×109cfu/ml,所述的阿維菌素鏈霉菌發酵液中活菌數≥1.5×109cfu/ml。
所述的載體為碳酸鈣、稻殼粉或者硅藻土。
所述菌種保護劑為聚乙烯吡咯烷酮、吐溫80、羧甲醛纖維素鈉、丙三醇或甘露醇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一種復合生物菌肥的制備方法,
(1)按上述重量份數,將蘇云金芽孢桿菌、淡紫擬青霉菌和阿維菌素鏈霉菌菌液分別經載體吸附、烘干、粉碎,分別得到蘇云金芽孢桿菌菌粉、淡紫擬青霉菌菌粉和阿維菌素鏈霉菌菌粉,將三種菌粉混合,得到復合微生物菌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遼寧土木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遼寧土木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8251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