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制備方法及其材料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379008.3 | 申請日: | 2021-04-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13086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16 |
| 發明(設計)人: | 周鋼;鄒鴻東;于文慶;曲江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莞理工學院 |
| 主分類號: | H01M4/36 | 分類號: | H01M4/36;H01M4/48;H01M4/583;H01M4/62;H01M10/0525;C01B32/20 |
| 代理公司: | 深圳華奇信諾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44328 | 代理人: | 陳子勛 |
| 地址: | 523000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鋰離子電池 負極 材料 制備 方法 及其 | ||
本發明涉及鋰電池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制備方法及其材料,本發明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其為過渡金屬氧化物插層石墨,所述過渡金屬氧化物位于石墨的層間,使其相比石墨具有更大的層間距、相對更高的嵌鋰電位和克容量,使其在低溫下更好的脫嵌鋰離子,與現在商用的石墨負極相比,其更適合在低溫的特殊領域上應用;本發明的制備方法,采用原位合成的方法,將過渡金屬有機鹽與石墨反應,將過渡金屬引入石墨層間,再通過氧化、煅燒將其轉化成金屬氧化物,成功制備得到過渡金屬氧化物插層石墨復合材料。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鋰電池材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制備方法及其材料。
背景技術
人們對電子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鋰離子電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較高的電壓平臺、使用壽命周期較長、環境友好等優點,目前已廣泛應用在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中,作為這種便攜式設備的主要能源供給,除此以外,鋰離子電池也應用在航空航天、國防軍工、潛艇和電動汽車等特殊領域,但由于較差的低溫性能,使其在特殊領域上的應用,乃至在寒冷地區應用都受到了限制,如在零下30℃以下,其性能變得很差,甚至無法正常工作。
限制鋰離子電池在低溫下使用的因素主要有電解液、正負極材料和隔膜,而石墨作為鋰離子電池的主要負極材料,其較低的嵌鋰電位是影響鋰離子電池低溫充電析鋰的重要因素。
石墨具有穩定的層狀結構,化學穩定性好,其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時,幾乎不會發生副反應,且層間間距與Li+的直徑十分接近,能夠順利的嵌入,在脫嵌過程中,也能始終保持其穩定的層狀結構,在首次嵌鋰時形成穩定的SEI膜能夠保護石墨電極,并且隔離電極與電解液,阻止電池容量的損耗。但是在低溫下充電時,因為電解液中離子擴散速率降低,電池內部極化增大,而石墨的嵌鋰電位相對較低,且層間間距沒有發生改變,導致鋰離子容易從石墨表面析出,形成鋰枝晶,從而使得電池的容量急劇下降,循環性能變差,甚至引發安全隱患。
目前針對低溫石墨改性的方法主要是表面包覆,改善其界面性能。但是這種方式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石墨材料在-40℃甚至更低溫度下鋰離子的嵌入問題。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制備方法及其材料,本發明的制備方法,其工藝簡單,制備容易,滿足工業化的生產制造需求;本發明的負極材料,具有較好的低溫充放電性能,使用安全。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對可膨脹石墨進行高溫處理,之后置于乙醇中超聲分散;
S2、將經S1處理的石墨與過渡金屬有機鹽在有機溶液中混合,攪拌和干燥;
S3、將經S2處理的混合物置于反應釜中,采用高純惰性氣體置換后,接著充入高純惰性氣體,密封,加熱保溫處理后,自然冷卻,放壓,取出,使用有機溶液清洗,干燥后即得過渡金屬有機鹽插層石墨材料;
S4、將經S3處理的過渡金屬有機鹽插層石墨材料,加入到H2O2中,加熱保溫處理后,自然冷卻,過濾后置于真空環境中干燥;
S5、將經S4處理的材料,在惰性氣體下煅燒,即得負極材料。
進一步地,S1中,在900~950℃下保溫30~45min進行高溫處理;超聲分散時間為8~10h。
進一步地,S2中,所述過渡金屬有機鹽為有機鎳鹽、有機錳鹽、有機鈷鹽和有機鐵鹽中的任一種;所述有機溶劑為丙酮、苯、乙醚和甲苯溶液中的任一種或任幾種;攪拌時間為5~6h。
進一步地,所述有機鎳鹽為二茂鎳或二乙酰丙酮鎳;所述有機錳鹽為乙酰丙酮錳或2-甲基環戊二烯三羧基錳;所述有機鈷鹽為乙酰丙酮鈷或四水合乙酸鈷;所述有機鐵鹽為二茂鐵或檸檬酸鐵。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莞理工學院,未經東莞理工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37900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