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半導體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制造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295792.X | 申請日: | 2021-03-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45126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28 |
| 發明(設計)人: | 古川貴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拉碧斯半導體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1L23/522 | 分類號: | H01L23/5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舒艷君;金雪梅 |
| 地址: | 日本神***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半導體 裝置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半導體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制造方法。防止布線的寬度減少等不良情況的產生。半導體裝置具備:半導體基板;種子層,形成在上述半導體基板上;以及布線,形成在上述種子層上,該布線包含拉開間隔排列的并列部分,并且在該并列部分形成沿上述并列的排列方向貫通的貫通路徑。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半導體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半導體裝置的高集成化、高功能化、微小化,采用將布線埋入槽中且布線材料例如使用銅的布線結構。
為了制作該結構,在半導體基板上堆積種子層之后,使用光刻以及干式蝕刻工序等形成槽,并通過例如電鍍法等堆積銅,能夠形成在先前設置的槽中埋入銅而成的布線(參照專利文獻1和專利文獻2)。
在上述專利文獻1和上述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一種發明,該發明涉及使用布線圖案來形成電感器區域的半導體裝置。
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發明中公開了通過鑲嵌法形成螺旋狀的電感器區域。
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發明中公開了通過對利用電鍍法形成的Cu膜進行濕式蝕刻來形成電感器區域的方法,其中,上述電感器區域是具有部分切口的圓狀的區域。
在這里,使用圖11~圖18對通過上述專利文獻2那樣的電鍍法形成上述專利文獻1那樣的螺旋狀的電感器區域的方法進行說明。
如圖11所示,在半導體基板501上形成Ti種子層502,在該Ti種子層502上形成Cu種子層503。
這些種子層除作為電鍍的陰極的作用外,還具有如使與半導體基板501的粘合強度穩定化的粘著劑那樣的功能。通過具有種子層,電鍍獲得可靠性高且穩定的粘合特性。
接下來,如圖12所示,在Cu種子層503上涂敷規定厚度的抗蝕劑。
然后,利用光刻法,使用掩模部件,使抗蝕劑曝光,并去除曝光后的抗蝕劑,從而形成圖13所示的具有開口槽505的抗蝕劑圖案。
如圖14所示,通過電鍍法在開口槽505的內部形成布線506,該布線506包括Cu鍍層。然后,在形成有布線506的狀態下,利用有機溶劑等去除抗蝕劑504,從而形成如圖15所示的包括布線506的電感器區域。
接下來,如圖16所示,通過濕式蝕刻,去除Cu種子層503。但是,布線506間的間隔寬度W較窄,溶解生成物507不從布線506間向外流動,而滯留在布線506之間的內部。因此,濕式蝕刻的蝕刻率降低,在布線506之間的下部產生Cu殘留508。
在該狀態下,如圖17所示,即使通過濕式蝕刻,去除Ti種子層502,殘留于布線506之間的下部的Cu殘留508也成為掩模,其下方的Ti種子層502不會被蝕刻而殘留。
圖18表示該電感器區域的俯視圖,圖11~圖17所示的部位為沿著圖18的AA線的剖視圖。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23380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22906號公報
觀察圖18的電感器區域的布線506的配置也可知,布線506間的間隔較窄,布線506間的空間受到限制,溶解生成物507容易滯留在這樣的布線506之間的狹窄的空間內,變成容易產生Cu殘留508的狀態。
若延長Cu蝕刻的時間直到去除該Cu殘留508,則布線506的Cu也被蝕刻,產生布線506的寬度變細這樣的不良情況。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的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布線的寬度減少等不良情況的產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拉碧斯半導體株式會社,未經拉碧斯半導體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95792.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