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有效防止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272187.0 | 申請日: | 2021-03-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16516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25 |
| 發明(設計)人: | 陶磅;段永華;左麗娟;萬紅;殷薦芳;李艷華;李娟;張鐘;李衛芬 | 申請(專利權)人: |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玉溪市農業科學院 |
| 主分類號: | A01G22/05 | 分類號: | A01G22/05;A01G13/00;A01G22/00;A01G7/06;A01G22/22 |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鼎宏恒業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8 | 代理人: | 謝敏 |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有效 防止 草莓 細菌性 角斑病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有效防止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草莓間作茴香混種/草莓間作茼蒿混種/草莓同時間作茴香和茼蒿混種等技術內容。本發明提供的草莓有效防治細菌性角斑病種植方法,可減少草莓上該病的發生,提高產量,減少農藥用量。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有效防治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草莓又叫洋莓、地莓、地果、風梨、紅莓等;屬薔薇科,草莓屬,漿果類果樹;為多年生草本。草莓株高10~40cm,莖低于葉或近相等,密被開展黃色柔毛,葉三出,小葉具短柄,質地較厚,倒卵形或菱形,上面深綠色,幾無毛,下面淡白綠色,疏生毛,沿脈較密,葉柄密被開展黃色柔毛;聚傘花序,花序下面具一短柄的小葉,花兩性,萼片卵形,比副萼片稍長,花瓣白色,近圓形或倒卵橢圓形。聚合果外觀呈心形,其色鮮艷粉紅,果肉多汁,酸甜適口,芳香宜人,營養豐富,故有“水果皇后”之美譽,深受人們的喜愛。
細菌性角斑病是草莓生產上危害嚴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是黃單孢桿菌屬細菌草莓黃單孢菌。該菌主要危害植物葉片、果柄、花萼、根莖等部位,發病初期在葉片下表面出現水浸狀紅褐色不規則形病斑,受細小葉脈所限呈角形葉斑,逐漸擴大后融合成一片,漸變淡紅褐色而干枯,濕度大時葉背可見溢有菌膿,干燥條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在葉尖或葉緣處,因此葉片常干縮破碎,嚴重的生長點變黑枯死,嚴重影響草莓種植和生長。該病是隨著草莓繁殖材料的引進、水流、蟲傷、傷口或氣孔侵入致病并傳播蔓延,后進入維管束向上下擴展,病原菌可在種子、土壤及病殘體上越冬。生產上,由于受氣候條件、品種特性、栽培技術不規范、防治措施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發生面積逐年擴大,尤其是每年的陰雨寡照,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更有利于該病菌的繁殖,從而嚴重危害植株的健康生長,導致產量、品質下降;目前,種植戶在出現該病害后均大量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嚴重威脅食品安全及生態安全。
發明內容
本發明正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缺陷,提供了一種草莓有效防治細菌性角斑病種植方法,該方法可減少草莓上該病的發生,提高產量,減少農藥用量。
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有效防止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的方法,本發明所述的防止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技術:草莓間作茴香混種。經試驗發現,本發明技術方案揭示了草莓間作茴香的方式對防止草莓細菌性角斑病及蟲害具有拮抗作用。
一種有效防止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的方法,本發明所述的防止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技術:草莓間作茼蒿混種。經試驗發現,本發明技術方案揭示了草莓間作茼蒿的方式對防止草莓細菌性角斑病及蟲害具有拮抗作用。
一種有效防止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的方法,本發明所述的防止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技術:草莓同時間作茴香和茼蒿混種。經試驗發現,本發明技術方案揭示了草莓同時間作茴香和茼蒿的方式對防止草莓細菌性角斑病及蟲害具有拮抗作用。
物種之間間作、套種等手段是傳統的現有技術,據已公開的技術文件所示,在木本果園(蘋果、梨、柑橘、桃)中間作草莓可以減輕高溫季節酷熱對草莓幼苗生長的抑制;但桃園內則不宜間作草莓,原因在于草莓黑霉病會危害桃樹,桃蚜也會傳播草莓病害,這種組合則為負向組合。草莓與葡萄園亦不適合間作,原因在于棚架葡萄園由于遮光嚴重則會使得草莓生長受損,但凡事不絕對,在1~4年生的幼齡葡萄園間作草莓則會因兩者生育期錯開,有利于二者生長。更有草莓--西瓜--晚稻的間套作、草莓--棉花套作、草莓--玉米、草莓--大豆、草莓--菠菜、草莓--大蒜、草莓--甘藍等種植方式。但上述種植方式對于草莓細菌性角斑病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本發明技術方案揭示選用茴香或/和茼蒿與草莓間作,可以對防止草莓細菌性角斑病和蟲害起到積極的作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玉溪市農業科學院,未經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玉溪市農業科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7218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