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輛的扭矩控制方法、裝置及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208222.2 | 申請日: | 2021-0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02232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1-25 |
| 發明(設計)人: | 劉曉光;董翔宇;邢兆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L15/32 | 分類號: | B60L15/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戴冬瑾 |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順義區雙***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輛 扭矩 控制 方法 裝置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車輛的扭矩控制方法、裝置及車輛,其中,方法包括:在檢測到車輛觸發扭矩補償條件時,根據發動機的第一扭矩限值與前橋驅動電機的第二扭矩限值計算后橋驅動電機的第三扭矩限值,并由第二扭矩限值與第三扭矩限值分別計算前橋驅動電機和后橋驅動電機的扭矩補償值;分別由前橋驅動電機和后橋驅動電機的扭矩補償值結合由車輛的實際需求扭矩和軸間分配比例得到的前橋驅動電機和后橋驅動電機的初始扭矩生成前橋驅動電機和后橋驅動電機的目標扭矩,以完成扭矩補償。由此,解決了在改制為四驅汽車時,一旦保留兩驅功能,那么無法保證扭矩分配的準確性,降低了車輛的操控性,降低駕乘體驗等技術問題。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汽車四驅控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車輛的扭矩控制方法、裝置及車輛。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仍以兩驅汽車為主,但是兩驅汽車的駕駛性、動力性和脫困能力遠遠弱于四驅汽車。然而,由于四驅汽車的控制技術較為復雜,由兩驅技術拓展為四驅技術存在較大技術難度,導致嚴重阻礙著新能源四驅汽車的普及。
相關技術中,如圖1所示,如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氫發動機汽車和其他新能源汽車的兩驅汽車的控制軟件一般構型如圖所示,由扭矩解析、扭矩分配、動態協調、扭矩限制、上下電、熱管理等模塊組成,但是在改制為四驅汽車時,若保留兩驅功能,則無法保證扭矩分配的準確性,降低車輛的操控性,降低駕乘體驗。
申請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
為此,本發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車輛的扭矩控制方法,該方法可以對四驅汽車的前后橋扭矩進行準確補償,完成四驅汽車的最終扭矩的計算。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車輛的扭矩控制裝置。
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車輛。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申請第一方面實施例提供一種車輛的扭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檢測車輛是否觸發扭矩補償條件;
在檢測到所述車輛觸發扭矩補償條件時,根據發動機的第一扭矩限值與前橋驅動電機的第二扭矩限值計算后橋驅動電機的第三扭矩限值,并由所述第二扭矩限值與所述第三扭矩限值分別計算所述前橋驅動電機和所述后橋驅動電機的扭矩補償值;以及
分別由所述前橋驅動電機和所述后橋驅動電機的扭矩補償值結合由所述車輛的實際需求扭矩和軸間分配比例得到的所述前橋驅動電機和所述后橋驅動電機的初始扭矩生成所述前橋驅動電機和所述后橋驅動電機的目標扭矩,以完成扭矩補償。
可選地,所述分別由所述前橋驅動電機和所述后橋驅動電機的扭矩補償值結合由所述車輛的實際需求扭矩和軸間分配比例得到的所述前橋驅動電機和所述后橋驅動電機的初始扭矩生成所述前橋驅動電機和所述后橋驅動電機的目標扭矩,包括:
根據所述車輛的當前剩余電池電量與車輛動力組件的能力參數計算所述動力組件的第四扭矩限值;
比較所述車輛的實際油門開度和實際車速,以根據其較小值計算所述車輛的實際需求扭矩;
根據預設的扭矩分配影響因素的實際值計算軸間扭矩分配比例,以根據所述實際需求扭矩和所述軸間扭矩分配比例分別計算所述前橋驅動電機和所述后橋驅動電機的初始扭矩。
可選地,所述由所述第二扭矩限值與所述第三扭矩限值分別計算所述前橋驅動電機和所述后橋驅動電機的扭矩補償值,包括:
根據所述第一扭矩限值、所述第二扭矩限值與所述第三扭矩限值等效得到輪端扭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20822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圖像格式轉換方法、裝置、設備及存儲介質
- 下一篇:電池異常狀態的上報及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