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氣動分離機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143008.3 | 申請日: | 2021-02-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5579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28 |
| 發明(設計)人: | 蔡和盛;占貴賢;吳勇;林立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萬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D25/0635 | 分類號: | F16D25/0635;F15B15/14;F15B15/20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景弘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5219 | 代理人: | 張忠波;黃以琳 |
| 地址: | 350100 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高***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氣動 分離 機構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氣動分離機構,包括缸體、活塞及推動件;缸體的前端面開設有缸口;缸體內設有軸通道,軸通道的前端口貫穿缸體的前端面的缸口,軸通道的后端口貫穿缸體的后端面;活塞呈環狀,活塞設于缸體內,并套設于軸通道外,且活塞的后端與缸體的內壁圍成環形氣腔;環形氣腔密閉,且于環形氣腔內泵入氣體時,活塞被推動朝軸通道的前端口所在方向移動,且環形氣腔的體積變大,于活塞被朝軸通道的后端口所在方向推動,且氣體從環形氣腔內被泵出時,環形氣腔的體積變小;推動件呈環狀,推動件設于缸體的缸口處,并與活塞連接,隨活塞移動時伸入缸體內或伸出缸體外。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安裝所需的徑向空間小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分離機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氣動分離機構。
背景技術
傳統的混合動力車上廣泛采用膜片彈簧離合器作為分離變速箱和電機的裝置,而采用膜片彈簧離合器,則會使用配套的分離機構來推動膜片彈簧離合器的動作。目前的分離機構都是通過擺桿3的一端安裝撥叉7,擺桿3的另一頭連通外部,用氣缸推動擺桿3,從而使分離軸承4得到推力,推動膜片彈簧離合器的分離動作。
請參閱圖1,傳統分離機構含有分離軸承4、撥叉7、擺桿3、擺桿支撐件(銅套)、助力氣缸2、支架1、分離套管5等部件,因此,傳統分離機構的安裝操作復雜,占用空間較大,長期使用還會造成擺桿3的變形以及擺桿支撐件的磨損,或者擺桿3的卡滯等情況,致使離合器的分離不徹底,造成離合器損壞。
對于采用膜片彈簧離合器的車輛,自動換擋的過程是開環控制的,其換擋控制是使用時間控制,即給定一個通氣時間,當通氣時間到達設定值后,默認換擋完成,時間控制是開環控制,換擋需考慮各種外部因素,所以設定的換擋完成時間要大于實際換擋時間。這種控制方式沒有具體的反饋信號來確定換擋是否完成,所以在換擋出故障時,如氣缸漏氣或者其它原因,導致氣缸無法完全推開膜片彈簧離合器,膜片彈簧離合器的分離不徹底,會出現“半聯動”狀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離合器片磨損燒毀。
發明內容
為此,需要提供一種氣動分離機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膜片彈簧離合器的分離機構安裝復雜、體積大,開環控制易導致離合器片磨損燒毀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發明人提供了一種氣動分離機構,包括缸體、活塞及推動件;
所述缸體的前端面開設有缸口;缸體內設有軸通道,所述軸通道的前端口貫穿缸體的前端面的缸口,軸通道的后端口貫穿缸體的后端面;
所述活塞呈環狀,活塞設于缸體內,并套設于軸通道外,且活塞的后端與缸體的內壁圍成環形氣腔;所述環形氣腔密閉,且于環形氣腔內泵入氣體時,活塞被推動朝軸通道的前端口所在方向移動,且環形氣腔的體積變大,于活塞被朝軸通道的后端口所在方向推動,且氣體從環形氣腔內被泵出時,環形氣腔的體積變小;
所述推動件呈環狀,推動件設于缸體的缸口處,并與活塞連接,隨活塞移動時伸入缸體內或伸出缸體外。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結構,所述活塞的中段的外圈壁向外凸出形成第一環形凸出部,所述缸體的后端的內側壁向內凸出形成第二環形凸出部;所述活塞的后端套設有第一密封圈,活塞的后端穿于第二環形凸出部內,且第一密封圈抵靠著第二環形凸出部的內圈壁,所述第一環形凸出部套設有第二密封圈,且第二密封圈抵靠著缸體的中段,以圍成所述環形氣腔。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結構,還包括軸承,所述軸承設于推動件及活塞之間,且軸承的外圈與活塞連接,軸承的內圈與推動件連接。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結構,還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設于環形氣腔內,定位柱與活塞連接,且定位柱的軸向與活塞的移動方向一致;所述缸體的內壁開設有盲孔,所述盲孔供定位柱穿入;定位柱于活塞移動時,在盲孔內軸向移動,并限制活塞旋轉。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結構,所述環形氣腔開設有氣口及放水口,所述放水口于缸體安裝于電機及變速箱之間時,朝下設置,用于排水;所述氣口用于供氣泵向環形氣腔內泵入氣體或供環形氣腔內氣體排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萬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經福建萬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14300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