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型過瘤胃淀粉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110141241.8 | 申請日: | 2021-02-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349291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07 |
| 發明(設計)人: | 李寰旭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東方天合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3K40/35 | 分類號: | A23K40/35;A23K50/10;A23K20/189;A23K20/158 |
| 代理公司: | 合肥廣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29 | 代理人: | 汪綱 |
| 地址: | 233700 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瘤胃 淀粉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型過瘤胃淀粉酶制備方法,屬于酶制劑技術領域,包括如下步驟:(1)包被材料的制備;(2)芯層的制備;(3)包被處理。通過本發明制備方法制備的淀粉酶具有很好的活性,在反芻動物進行進食時能有效的發揮作用,提高淀粉的消化利用率,也即提高日糧的生物利用度,從而提高產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酶制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過瘤胃淀粉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碳水化合物是反芻動物日糧的主要組成部分,可分為纖維性碳水化合物和非纖維性碳水化合物,后者主要包括淀粉、蔗糖和果膠等,是反芻動物日糧重要的能量來源。其在日糧中的含量對反芻動物采食、生產性能、瘤胃發酵、營養物質消化和生理代謝等具有重要影響。
據報道。常規日糧中,非纖維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約占到36%~42%,其中淀粉占20%~27%,其它占15%~18%。淀粉在瘤胃內發酵成揮發性脂肪酸,揮發性脂肪酸被瘤胃壁吸收參加機體代謝,供機體利用,并為微生物蛋白合成提供能量。淀粉在瘤胃的消化率由于原料種類不同,消化率不同,玉米作為奶牛日糧中的主要淀粉來源,其玉米中淀粉的瘤胃消化率為50%左右,其余將會被轉入到小腸內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轉化成葡萄糖供機體組織利用,沒被消化利用的轉入大腸中,一部分在大腸中主要發酵生成揮發性脂肪酸,未被利用的將最終由糞便排出體外,造成浪費。如到達小腸的淀粉能更多轉化為葡萄糖被機體吸收利用,將對動物生產性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多說報道認為,淀粉在小腸內的消化和以葡萄糖形式吸收的能力利用效率較在瘤胃內發酵和以肝臟中丙酸糖原異生作用的能量利用效率要高,增加小腸內消化的淀粉數量可以提高代謝能的利用效率,降低甲烷和發酵熱損失;提高小腸淀粉的消化量對奶牛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淀粉酶可以促進淀粉的消化,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通過添加淀粉酶來提高淀粉的消化率是一個有效途徑,酶制劑最初應用于豬、雞等單胃動物時,可提高動物對飼料養分的消化和生產性能,作用機理也較為清楚。目前淀粉酶在豬、雞上應用較普遍,然而淀粉酶在反芻動物上的應用鮮有報道,這是主要是因為直接添加淀粉酶,大部分維淀粉酶在瘤胃中被微生物破壞而失活,能夠到達小腸被利用的很少。因此,針對現有技術中將未經過處理的淀粉酶直接加入奶牛日糧大部分淀粉酶在瘤胃中降解,設計一種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后的新型的過瘤胃淀粉酶在奶牛進行應用,通過包被處理的淀粉酶可以增加淀粉的消化量,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降低營養物質的損失,提高飼料利用率,提高動物生產性能。現今也有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報道,但是往往在包被過程中由于加工工藝的缺陷導致酶發生部分失活的現象,另外還有的包被后的酶在進入胃中無法得到很好的釋放,從而起促進效果也就受到了限制。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過瘤胃淀粉酶制備方法,通過本發明制備方法制備的淀粉酶具有很好的活性,在進行進食時能有效的發揮作用,提高淀粉的消化利用率,也即提高日糧的生物利用度,從而提高產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過瘤胃淀粉酶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包被材料的制備:
a. 稱取相應重量份的柑橘皮80~90份、甜菜渣40~60份、葡萄皮30~40份、海藻4~6份清洗干凈后置于石灰水中浸漬處理,完成后得混合物A備用;
b. 將操作a中所得的混合物A浸入白醋中,浸泡處理30~50min后,濾出用純水清洗3~5次得混合物B備用;
c. 將操作b中所得的混合物B置于微射流高壓均質機內進行高壓均質處理,完成后取出均質產物備用;
d. 稱取相應重量份的步驟c所得的均質產物30~40份、海藻酸鈉2~4份、羧甲基纖維素0.8~0.9份、純水12~14份共同置于鍋內進行熬膠處理,在熬膠的同時進行聲-磁耦合處理,完成后即得包被材料備用;
(2)芯層的制備:
a. 將淀粉酶與氫化油按照重量比為1:3~5混勻后得混合物C備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東方天合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安徽東方天合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14124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