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纜端頭搜尋及排障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110053183.3 | 申請日: | 2021-0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2220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1-01 |
| 發明(設計)人: | 常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舟山長宏國際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3B81/00 | 分類號: | B63B81/00;G01R31/52;G01R31/58;G01R31/08;G01V3/02 |
| 代理公司: | 寧波甬致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8 | 代理人: | 王樹鏞 |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纜 端頭 搜尋 系統 | ||
電纜端頭搜尋及排障系統,包括船體、駕控臺、第一電纜、第二電纜、脈沖發生器、第一信號反饋裝置組、第二信號反饋裝置、主配電板、第三信號反饋裝置組、第四信號反饋裝置、前桅、信號接收裝置和計算機。本發明的優點是:本電纜端頭搜尋及排障系統由電纜起始端的脈沖發生器和各主要節點的信號反饋裝置通過低壓脈沖信號,采用高速數據采樣技術,來用計算機三維建模每根電纜的大概走向,從而縮小搜尋電纜端頭的范圍,節約時間。同時還能通過電纜阻值的變化檢測電纜是否存在短路等故障,并能根據阻值變化點的位置確認電纜故障點距離信號發生器的距離;可以廣泛應用于修船項目,針對老舊船、電纜端頭無代號的情況,節約工人尋找電纜的時間。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纜端頭搜尋及排障系統,屬于電力監測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修船業已經占世界修船市場份額的30%,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修船大國,國內修船企業開始走向專業化和大型化道路。隨著我國修船業的發展,中國修船企業在修船硬件設施、修船技術和能力上都有較大提升,具備一定的優勢。目前,全國主要大中型船廠修船周期明顯縮短,“短、平、快”成為主基調。在老舊船修船項目改造工作中,需要對船用電纜進行割斷和修復工作。目前工人均在用原始的方法確認電纜兩端位置,比如目測電纜走向,短接另一端尋找判斷同一根電纜的兩端等。這些傳統的方法既耗時又費力,給電纜的修復工作帶來了阻力。因此,如果能準確地、快速地搜尋到電纜端頭和進行排障,能有效節約工人尋找電纜的時間,提高老舊船修船效率,縮短修船周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電纜端頭搜尋及排障系統。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現有老舊船修船項目改造工作中,工人均在用原始的方法確認電纜兩端位置,既耗時又費力的缺陷。
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電纜端頭搜尋及排障系統,包括船體、駕控臺、第一電纜、第二電纜、脈沖發生器、第一信號反饋裝置組、第二信號反饋裝置、主配電板、第三信號反饋裝置組、第四信號反饋裝置、前桅、信號接收裝置和計算機,所述船體內安裝有駕控臺,駕控臺內安裝有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的起始端安裝有脈沖發生器,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并行的主要節點上安裝有第一信號反饋裝置組,第一電纜末端安裝有第二信號反饋裝置,第二信號反饋裝置安裝在主配電板上,第二電纜單獨的主要節點上安裝有第三信號反饋裝置組,第二電纜的末端安裝有第四信號反饋裝置,第四信號反饋裝置安裝在前桅上,第一信號反饋裝置組、第二信號反饋裝置、第三信號反饋裝置組和第四信號反饋裝置將信號反饋給信號接收裝置,信號接收裝置連接安裝有計算機。
進一步的,所述脈沖發生器、第一信號反饋裝置組和第二信號反饋裝置共同確定第一電纜的起始端、末端和走向。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信號反饋裝置組上的第一個信號反饋裝置和最后一個信號反饋裝置,能使信號增強,以免由于第一電纜距離過長導致信號衰減嚴重。
進一步的,所述脈沖發生器、第三信號反饋裝置組和第四信號反饋裝置共同確定第二電纜的起始端、末端和走向。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信號反饋裝置組上的每個信號反饋裝置都具有信號增強的作用,以免由于第二電纜距離過長導致信號衰減嚴重。
進一步的,所述計算機采用高速數據采樣技術,根據手動輸入船型基礎數據,并根據第一信號反饋裝置組、第二信號反饋裝置、第三信號反饋裝置組和第四信號反饋裝置所反饋的信號,來建立三維建模,并實時顯示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的走向和通斷情況。
進一步的,所述計算機能通過第一電纜和第二電纜阻值的變化檢測電纜是否存在短路等故障,并能根據阻值變化點的位置確認電纜故障點距離信號反饋裝置的距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舟山長宏國際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未經舟山長宏國際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5318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