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風冷電池熱管理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110003299.6 | 申請日: | 2021-0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768803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9 |
| 發(fā)明(設計)人: | 王恒達;羅萍;張玉成;劉宗成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金康賽力斯新能源汽車設計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10/613 | 分類號: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56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思誠業(yè)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孫一方 |
| 地址: | 401135 重慶***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風冷 電池 管理 方法 | ||
本申請?zhí)峁┝艘环N電池熱管理系統及方法,其中,該系統包括空氣調節(jié)系統、風道、負壓風扇風冷電池。其中,空氣調節(jié)系統包括加熱機構、制冷機構和出風管路,出風管路的一端分別與加熱機構和制冷機構相連;風道與出風管路的另一端連通;負壓風扇與風道分別設置于風冷電池的兩側,負壓風扇啟動運行時,可以提供動力以便于加快風道的出風速度,增加氣體流速,實現了對電池的強制冷卻或加熱,提升電池的冷卻或加熱效率,滿足了電池熱管理系統的要求。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動力電池熱管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風冷電池熱管理方法。
背景技術
純電動、燃料電池、增程等新能源車新搭載動力電池時,需要考慮電池的冷卻加熱效果,一般采用間接水冷/加熱、直接風冷、冷媒直接冷卻等方式。采用水冷系統時,需要考慮水泵、散熱器、PTC等附件,系統布置比較復雜,造價也比較高;采用傳統直接風冷時,隨著電池功率密度增加,環(huán)境風溫不能滿足電池散熱和加熱要求;采用冷媒直接冷卻,系統復雜度和造價也比較高,因此需要對電池冷卻系統進行升級。
發(fā)明內容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熱管理系統及方法,以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升電池的冷卻加熱效率,滿足電池熱管理系統的要求。
本申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電池熱管理系統,其中,包括:
空氣調節(jié)系統,所述空氣調節(jié)系統包括加熱機構、制冷機構和出風管路,所述出風管路的一端分別與所述加熱機構和所述制冷機構相連;
風道,與所述出風管路的另一端連通;
風冷電池;
負壓風扇,所述負壓風扇與所述風道分別設置于所述風冷電池的兩側。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加熱機構為暖風芯體,所述制冷機構為蒸發(fā)器。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空氣調節(jié)系統還包括水泵和膨脹水箱,所述暖風芯體的出水口與所述膨脹水箱的進水口連通,所述膨脹水箱的出水口與所述水泵的進水口連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與所述暖風芯體的進水口連通。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空氣調節(jié)系統還包括壓縮機和冷凝器,所述蒸發(fā)器的出口與所述壓縮機的入口連通個,所述壓縮機的出口與所述冷凝器的入口連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與所述蒸發(fā)器的入口連通。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蒸發(fā)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間設置有截止閥。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風道和所述出風管路中均設置有散熱翅片。
本申請的第二方面還提供了一種電池熱管理方法,其中,采用本申請第一方面提供的電池熱管理系統,包括如下步驟:
檢測車外環(huán)境溫度是否為第一溫度閾值;
如果是,啟動負壓風扇和空氣調節(jié)系統,以通過加熱機構和所述出風管路向所述風冷電池輸入熱風,并控制電池溫度為第一電池溫度閾值;
如果否,檢測車外環(huán)境溫度是否為第二溫度閾值,所述第二溫度閾值大于所述第一溫度閾值;
如果是,啟動負壓風扇,控制電池溫度為第二電池溫度閾值;
如果否,檢測車外環(huán)境溫度是否為第三溫度閾值,所述第三溫度閾值大于所述第二溫度閾值;
如果是,啟動負壓風扇和所述空氣調節(jié)系統,以通過制冷機構和所述出風管路向所述風冷電池輸入冷風,并控制電池溫度為第三電池溫度閾值。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溫度閾值為大于或等于-40℃且小于0℃。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溫度閾值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30℃。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三溫度閾值為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4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金康賽力斯新能源汽車設計院有限公司,未經重慶金康賽力斯新能源汽車設計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11000329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