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現有橋梁上部結構不均勻頂升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20341761.4 | 申請日: | 2020-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11872669U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06 |
| 發明(設計)人: | 王明遠;吳紀東;陳波;任宗五;馬勇;劉娟;賀軒;李明;高燁浩;劉美中;申龍;桑賽賽;郭健康;朱湖;李強;何新民;張少佩;葛曉亮;劉中原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1D21/06 | 分類號: | E01D21/06 |
| 代理公司: | 鄭州豫開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1131 | 代理人: | 王金 |
| 地址: | 450000 ***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現有 橋梁 上部 結構 不均勻 系統 | ||
1.現有橋梁上部結構不均勻頂升系統,包括液壓同步控制系統,各橋墩處均設有承臺;現有橋梁的順橋向的端部具有橋臺;
現有橋梁上部結構包括箱型梁和蓋梁,蓋梁頂面設有箱型梁支座,箱型梁支撐在箱型梁支座上,箱型梁上表面鋪設有橋梁路面,橋墩上方的橋梁路面處設有伸縮縫結構;
其特征在于:
每個承臺沿周向分別設有擴大基礎,各橋墩的擴大基礎分別向上連接有若干對變高千斤頂機構和變高臨時橋墩機構;
變高千斤頂機構包括大噸位千斤頂、第一支撐鋼筒、第一鋼接長節和第一四氟板;第一鋼接長節用于在現有橋梁上部結構頂升過程中接高第一支撐鋼筒,大噸位千斤頂設置在第一鋼接長節或第一支撐鋼筒上,第一四氟板設置于大噸位千斤頂的伸出桿與現有橋梁的蓋梁底面之間,第一四氟板用于在頂升現有橋梁上部結構的過程中允許大噸位千斤頂的伸出桿與蓋梁底面之間發生相對位移;大噸位千斤頂用于對現有橋梁上部結構提供頂升力并采用具有機械自鎖結構的雙作用千斤頂;
變高臨時橋墩機構包括第二支撐鋼筒、第二鋼接長節和第二四氟板;
第一支撐鋼筒和第二支撐鋼筒相鄰設置并均設于承臺上或擴大基礎上;第二鋼接長節用于在現有橋梁上部結構頂升過程中接高第二支撐鋼筒;第二四氟板設置于現有橋梁的蓋梁底面與第二支撐鋼筒或第二鋼接長節之間,并用于在頂升現有橋梁上部結構的過程中允許第二支撐鋼筒或第二鋼接長節與蓋梁底面之間發生相對位移;
液壓同步控制系統連接有兩套泵站,分別為第一泵站和第二泵站;第一泵站連接一半變高千斤頂機構中的大噸位千斤頂;第二泵站連接另一半變高千斤頂機構中的大噸位千斤頂;
第一泵站和第二泵站均與液壓同步控制系統相連接,液壓同步控制系統通過第一泵站和第二泵站控制各變高千斤頂機構中的大噸位千斤頂。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現有橋梁上部結構不均勻頂升系統,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撐鋼筒和第二支撐鋼筒之間連接有鋼制的連桿,連桿一端與第一支撐鋼筒相焊接,連桿另一端與第二支撐鋼筒相焊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現有橋梁上部結構不均勻頂升系統,其特征在于:現有橋梁的蓋梁上設有若干監控千斤頂,監控千斤頂通過第一泵站或第二泵站與液壓同步控制系統相連接,監控千斤頂用于在頂升現有橋梁上部結構時監測箱型梁受力情況,保護箱型梁不被破壞;監控千斤頂采用具有機械自鎖結構的雙作用千斤頂。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現有橋梁上部結構不均勻頂升系統,其特征在于:各第二支撐鋼筒上分別設有用于監測第二支撐鋼筒受力情況的鋼弦傳感器,各鋼弦傳感器的連接線路分別通過第一泵站或第二泵站與液壓同步控制系統相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現有橋梁上部結構不均勻頂升系統,其特征在于:
現有橋梁上部結構的蓋梁的兩端分別設有若干激光垂球,激光垂球的連接線路分別通過第一泵站或第二泵站與液壓同步控制系統相連接;激光垂球用于測量蓋梁兩端的對地距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未經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20341761.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