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先魚尾順次的魚類去內臟加工方法及智能化加工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636658.3 | 申請日: | 2020-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1690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01 |
| 發明(設計)人: | 陳慶余;沈建;鄭曉偉;周榮;鮑旭騰;倪錦;張軍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22C25/14 | 分類號: | A22C25/14;A22C25/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 地址: | 200092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魚尾 順次 魚類 內臟 加工 方法 智能化 設備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先魚尾順次的魚類去內臟加工方法及智能化加工設備,魚體尺寸智能精測裝置采集魚體腹部和側面掃描圖像并測算獲得其特征參數的精準尺寸;魚體腹腔內的喉管連接物切斷裝置在數控中心的指令下對準魚體喉管位置實施切斷作業;魚體排泄口的腸管切斷裝置在數控中心的指令下對準魚體排泄口的腸管位置實施切斷作業;腹腔內深測量裝置能夠獲得腹腔內深數據并繪制魚腹腔底造型圖以及中剖面曲線圖;智控組合式魚內臟去除裝置依據腹腔內深測量裝置提供的腹腔內深數據規劃其運行模型,智能控制其進出腹腔的位置點、深度和上下往復的運行軌跡。本發明解決魚腸管和魚喉管連接物等內臟殘留以及黑膜不能去除的難題,達到規模化生產高質量和高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魚類加工的機械設備和加工方法,具體來說是一種先魚尾順次的魚類去內臟加工方法及智能化加工設備,屬于魚類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魚類加工機械是針對前處理過的原料魚進行工廠再加工并且改變了其外形的各類加工機械設備。魚類加工機械主要有:魚體去頭機、魚體去內臟機、魚體開片機、魚體去皮機、魚體剖切機、魚體去鰭機和魚體切斷機等,由于其市場需求大以及豐富的使用功能,因此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和生產實際應用。
魚體去內臟機是將魚腹剖切并去除魚內臟的魚類處理機械。魚體去內臟機主要有輸送帶式和轉臺式2種類型,其主體結構由剖切刀具、去內臟工具、導向機構和魚體輸送裝置等組成。國外的現有魚類去內臟機,大多數采用先剖腹后去內臟的工藝方法,要么直接使用魚體開片機剖切加工兩片魚肉的同時去除魚骨和魚內臟。
輸送帶式不剖腹去內臟機,配置的是帶有鋸齒刀刃的剪刀式切刀,只切斷魚頭而不切斷食道,在通過一對高速轉動的圓錐形齒輥時,食道被夾入齒輥,將內臟從腹腔內快速拉出,拋出機外。
轉臺式去內臟機剖切刀具和去內臟工具安裝在轉臺的四周,操作時,將魚體夾持在垂直或水平裝置的轉臺圓周上隨轉臺一起轉動,依次進行切頭、剖腹和去內臟。此外,還有一種應用真空抽吸原理的魚類去內臟機,從切斷魚頭的斷面處插入吸管至魚腹中將魚內臟吸出。
上述現有技術中針對魚類加工的魚類去內臟機多數存在如下缺點:復雜的價格昂貴但適用性差,結構簡單的去內臟效果又很差,特別是在不去頭工藝條件下加工淡水魚,現有的機械去內臟設備不能夠把魚內臟完全去除干凈,仍然殘留魚腸線和魚喉管連接物(包括連接的心肺等),還需要人工再處理,生產效率低下,滿足規模化生產需要的可靠且技術先進的魚類去內臟加工設備很缺乏。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國內常見的鰱鳙魚、草魚、羅非魚、淡水鱸魚和大黃魚等大宗經濟性淡海水魚,在不去魚頭工藝條件下實現智能化機械加工,解決魚腸管和魚喉管連接物(包括連接的心肺等)的殘留以及黑膜不能去除的難題,達到規模化生產高質量和高效率的目的。
本發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未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63665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