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適用于汽車側氣囊的夾持工裝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617586.8 | 申請日: | 2020-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7708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20 |
| 發明(設計)人: | 王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隆士丹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5B11/00 | 分類號: | B25B11/00 |
| 代理公司: | 蘇州國誠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盧華強 |
| 地址: | 215129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適用于 汽車 氣囊 夾持 工裝 | ||
本發明涉及適用于汽車側氣囊的夾持工裝,包括底板、托頂單元、第一夾持單元和第二夾持單元。托頂單元用來對汽車側氣囊進行托頂。第一夾持單元、第二夾持單元沿著由左至右方向依序進行線性排列,以協同配合實現對汽車側氣囊外側壁的夾持。第一夾持單元包括第一支撐座、第一動力元件、前置夾爪和后置夾爪。當第一動力元件發生動作時,前置夾爪相對于后置夾爪進行相向/相背運動,以實現對汽車側氣囊外側壁沿著前后方向上的夾緊/放松操作。第二夾持單元包括下壓爪和第二動力元件。下壓爪布置于所述托頂單元的正上方。當第二動力元件發生動作時,下壓爪進行往復擺動,輔以托頂單元的配合實現對汽車側氣囊外側壁沿著上下方向上的夾緊/放松操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非標設備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適用于汽車側氣囊的夾持工裝。
背景技術
側氣囊是安裝在座椅外側的,目的是減緩側面撞擊造成的傷害。目前,高端車型前排座椅以及后排座椅的左、右側向均配置側氣囊,目的是為了減緩側面撞擊對乘坐人員所造成的傷害,避免軀干與門板直接發生碰撞。
如圖10中所示,汽車側氣囊整體上呈長條狀。在實際生產制造階段,需要對汽車側氣囊進行手工貼標簽、噴碼以及附屬件裝配等操作。就目前情況而言,較為常見的作法為直接將汽車側氣囊自由地放置于工作臺上,缺少有效的限位措施,如此一來,一方面,在執行貼標簽或噴碼作業時,工人只能憑個人經驗來實施貼標簽或噴碼作業,必然導致標簽或噴碼位置出現一定的偏差量。當偏差量較大,影響后續的入庫或總裝辨識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二次貼標簽或噴碼作業;另一方面,在執行附屬件裝配作業時,由于汽車側氣囊擺放方位以及姿態的不確定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人裝配作業的實施困難度。因而,亟待技術人員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故,本發明設計人員鑒于上述現有的問題以及缺陷,乃搜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的評估及考量,并經過從事于此行業的多年研發經驗技術人員的不斷實驗以及修改,最終導致適用于汽車側氣囊的夾持工裝的出現。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涉及了一種適用于汽車側氣囊的夾持工裝,包括底板、托頂單元、第一夾持單元以及第二夾持單元。托頂單元、第一夾持單元以及第二夾持單元均可拆卸地固定于底板的上平面上。其中,托頂單元用來對沿著左右方向進行橫置的汽車側氣囊進行直接托頂。第一夾持單元、第二夾持單元沿著由左至右方向依序進行線性排列,以協同配合實現對汽車側氣囊外側壁的夾持。第一夾持單元包括有第一支撐座、第一動力元件、前置夾爪以及后置夾爪。第一支撐座直接與底板相固定,以用來安裝第一動力元件。前置夾爪、后置夾爪均安裝于第一動力元件上,且相對而置。當第一動力元件發生動作時,前置夾爪相對于后置夾爪進行相向/相背運動,以實現對汽車側氣囊外側壁沿著前后方向上的夾緊/放松操作。第二夾持單元包括有下壓爪以及第二動力元件。第二動力元件直接與底板相固定。下壓爪布置于托頂單元的正上方,且在第二動力元件驅動力的作用下進行往復擺動,輔以托頂單元的配合以實現對汽車側氣囊外側壁沿著上下方向上的夾緊/放松操作。
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適用于汽車側氣囊的夾持工裝還包括有彈性防壓損墊。彈性防壓損墊在前置夾爪、后置夾爪、下壓爪的夾持弧面均有設置。
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第一動力元件優選為寬闊氣動手指氣缸。第二動力元件優選為線性氣缸。
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托頂單元包括有第二支撐座、托頂塊。第二支撐座直接與底板相固定。托頂塊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二支撐座的上平面上,其數量設置為多個,且沿著汽車側氣囊的長度延伸方向進行排列。
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更進一步改進,托頂單元還包括有接近開關。接近開關插設于托頂塊上,以實現地檢測汽車側氣囊是否放置到位。
作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適用于汽車側氣囊的夾持工裝還包括有扭轉角度檢測單元。扭轉角度檢測單元固定于底板的上平面上,其正對應于汽車側氣囊的其中一端口,以測定汽車側氣囊的扭轉角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隆士丹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蘇州隆士丹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61758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