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起重機及轉接平臺的集裝箱車船直取作業系統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588892.3 | 申請日: | 2020-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850229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28 |
| 發明(設計)人: | 徐榮;李冰玉;國巍;劉昌裕;賓松;肖宇松;何志敏;廖思塵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武漢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5G67/60 | 分類號: | B65G67/60;B65G67/04;B65G47/9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代嬋 |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起重機 轉接 平臺 集裝箱 車船 作業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起重機及轉接平臺的集裝箱車船直取作業系統及方法,該系統包括港口碼頭、延伸至碼頭前沿并平行于岸線的鐵路裝卸線以及用于在岸邊對船舶上的集裝箱進行裝卸的第一起重機,還包括用于對鐵路裝卸線上的集裝箱進行裝卸的第二起重機,第一起重機與第二起重機之間設有用于臨時放置集裝箱的第一集裝箱轉接平臺,第一集裝箱轉接平臺同時位于第一起重機的裝卸區域以及第二起重機的裝卸區域,鐵路裝卸線鋪設在碼頭前沿設置有高架鐵路裝卸平臺上。本發明提出的車船直取新模式,解決了鐵路裝卸線接軌點高程高于碼頭這一實際特殊地形條件下,通過集裝箱轉接平臺及門式起重機的高效配合,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鐵水聯運無縫銜接。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貨物運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起重機及轉接平臺的集裝箱車船直取作業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集裝箱鐵水聯運是指集裝箱經由列車換裝至船舶或由船舶換裝至列車,實現貨物的空間位移和時間位移的運輸過程,整個過程只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是目前世界上先進的綜合運輸方式,具有實現貨物運輸無縫銜接,節約物流成本,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等綜合優勢。
目前集裝箱鐵水聯運模式接駁過程主要有如下幾種:
1、水運碼頭—公路—鐵路貨場模式(港口外部換裝模式)
此種模式下鐵路集裝箱站與碼頭間存在一定距離2~5km(洋山港30km),水路運輸與鐵路之間的換裝運輸需要一段短途公路運輸(短駁)才能實現,這種模式增加了外部集卡運輸環節,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都相應增加,且不便于鐵水聯運系統的統一管理。上海洋山港區與上海蘆潮港鐵路集裝箱站間、深圳鹽田港區與平鹽鐵路鹽田站間就采用此種模式,國內大多數集裝箱鐵水聯運接駁采用這種模式。
2、水運碼頭—堆場—鐵路裝卸區模式(港口內部換裝模式)
此種模式下鐵路裝卸線鋪設在碼頭后方堆場附近,由堆場的裝卸機械設備和軌道吊進行列車集裝箱裝卸作業,減少了外卡運輸環節,節省了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該模式是目前國內外港站鐵水聯運常采用的模式,連云港集裝箱碼頭、大連港集裝箱碼頭、天津港集裝箱碼頭、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等均采用此模式。這種模式根據鐵水聯運運量還可細分為設鐵路裝卸區堆場(運量一般)和不設鐵路裝卸區堆場(大運量)兩種布置模式,港口內部的水平運輸依賴內部集卡車。
3、水運—鐵路車船直取模式
此種模式下鐵路裝卸線延伸到碼頭前沿,水路運輸與鐵路運輸之間的換裝作業不經過堆場作業,直接進行船舶和鐵路車輛換裝,從而實現集裝箱不經過堆場堆存直接換裝,減少了堆存作業環節以及裝卸機械數量,大大節省了堆場面積,減少了換裝時間,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然而由于目前國內車、船到達時間,裝卸作業計劃不一致,信息沒有互聯互通,導致整體裝卸效率并不高,因此該模式在國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現在對車船直取模式現有技術局限性進行分析,具體分析如下:
1、現有車船直取模式作業流程
(1)進港作業
1)集裝箱船舶在泊位停靠,岸橋運行到指定位置,將集裝箱從船上抓取卸下;
2)岸橋沿走行軌縱向移動至指定位置,將卸下的集裝箱放置于集裝箱車列對應位置;
3)岸橋多次前后縱向移動完成集裝箱抓取及裝車作業,直至集裝箱車列全部裝車完畢。
(2)出港作業
1)鐵路集裝箱列車停在鐵路作業區裝卸線,岸橋運行到指定位置,將集裝箱從列車上抓取卸下;
2)岸橋沿走行軌縱向移動至指定位置,將卸下的集裝箱放置于船上對應位置;
3)岸橋多次前后縱向移動完成集裝箱抓取及卸車作業,直至集裝箱車列全部卸車完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武漢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未經中鐵武漢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8889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