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質譜離子源進樣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587623.5 | 申請日: | 2020-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1477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06 |
| 發明(設計)人: | 卓澤銘;蘇柏江;杜緒兵;楊俊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J49/04 | 分類號: | H01J49/04;H01J49/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馮潔 |
| 地址: | 510000 廣東省廣州市高新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離子源 裝置 | ||
本發明涉及電噴霧萃取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質譜離子源進樣裝置;質譜離子源進樣裝置包括吸附組件和電離組件,吸附組件用于吸附樣品中的VOC氣態分子;電離組件包括電離殼體、毛細管和空氣動力學透鏡,空氣動力學透鏡設置于電離殼體內,電離殼體內設置有電離室腔體;毛細管設置于電離殼體,且毛細管伸入電離室腔體內,用于提供電噴霧,以使電離室腔體內的粒子束與電噴霧接觸電離形成樣品離子;電離殼體還設置有與吸附組件的出口連通的進樣口、以及與電離室腔體連通的出樣口,出樣口用于使電離室腔體內形成的樣品離子進入質譜儀。本發明的質譜離子源進樣裝置能夠提高進樣效率和電離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噴霧萃取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質譜離子源進樣裝置。
背景技術
電噴霧萃取電離技術(Extrac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EESI)是在電噴霧電離(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種新型質譜(Massspectrometry,MS)離子化技術,其電離過程可概述為,不含樣品的高純度溶液通過ESI形成帶電微液滴,與樣品氣溶膠顆粒接觸碰撞,待分析組分被提取至帶電微液滴中,完成電離。EESI離子源與傳統質譜離子化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初級離子通過ESI產生,簡單、安全、易操;2)樣品可以通過霧化器霧化形成氣溶膠,進行萃取電離,無需進行繁瑣的樣品試劑配制過程;3)幾乎可電離除烷烴外的所有種類的化學物質。EESI離子源耦合質譜檢測器(EESI-MS)可實時在線檢氣溶膠化學成分,目前被廣泛用于研究呼氣代謝組成分、大氣氣溶膠成分實時演化、食物加工過程風味變化、爆炸物成分分析、尿液、血清、受污水體快速檢測等(refs)。EESI-MS裝置在健康醫療、環境監測、食品安全、藥物研發、刑偵國安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但是,EESI源進樣結構還存在進樣效率低,電離效率低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質譜離子源進樣裝置,其能夠提高進樣效率和電離效率。
本發明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質譜離子源進樣裝置,包括:
吸附組件,吸附組件用于吸附樣品中的VOC氣態分子,吸附組件設置有出口;
電離組件,電離組件包括電離殼體、毛細管和空氣動力學透鏡,空氣動力學透鏡設置于電離殼體內,電離殼體內設置有電離室腔體,沿樣品在電離殼體內移動的方向,電離室腔體位于空氣動力學透鏡的下游;毛細管設置于電離殼體,且毛細管伸入電離室腔體內,用于提供電噴霧,以使電離室腔體內的粒子束與電噴霧接觸電離形成樣品離子;電離殼體還設置有與出口連通的進樣口、以及與電離室腔體連通的出樣口,出樣口用于使電離室腔體內形成的樣品離子進入質譜儀。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電離組件包括至少兩個空氣動力學透鏡,沿樣品在電離殼體內移動的方向,至少兩個空氣動力學透鏡依次間隔排布。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至少兩個空氣動力學透鏡同軸分布。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吸附組件包括吸附殼體和設置于吸附殼體內的吸附材料,吸附殼體設置有進口和出口,吸附材料用于吸附從進口進入吸附殼體內的樣品中的VOC氣態分子。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吸附材料包括活性炭。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電離組件還包括固定支座和散熱板,固定支座與電離殼體連接,且鄰近出樣口設置,散熱板與固定支座背離進樣口的一側連接。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電離組件還包括隔熱板,隔熱板與散熱板背離固定支座的一側連接。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質譜離子源進樣裝置還包括電極聚焦模塊,電極聚焦模塊設置于電離室腔體內,且鄰近出樣口設置。
在可選的實施方式中,毛細管的長度延伸方向與樣品在電離殼體內的移動方向呈夾角設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8762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