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利用BLI技術檢測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性抗體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531072.0 | 申請日: | 2020-12-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5542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05 |
| 發明(設計)人: | 高文靜;苗景赟;張曉慧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百普賽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33/68 | 分類號: | G01N33/68;G01N33/569;G01N21/45;G01B1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黃爽 |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興***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利用 bli 技術 檢測 新型 冠狀病毒 中和 抗體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BLI技術檢測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性抗體的方法,先將同一濃度的人ACE2蛋白捕獲到生物傳感器表面上,再將新型冠狀病毒棘突蛋白RBD分別與不同濃度的待測中和性抗體預混,再將各混合液分別與捕獲到生物傳感器表面上的人ACE2蛋白接觸,根據基于BLI技術的分子互作儀器檢測到的干涉光譜的相對位移強度變化計算抑制率,繪制抑制曲線,計算IC50。本發明操作簡單,快速高效,檢測全過程無需包被和反復加樣、洗板,15min內即可得到實驗結果。檢測反應在黑色孔板中進行,可實現大批量樣品的新冠中和抗體的檢測,與傳統定性檢測不同,通過計算IC50值,可以快速比較不同新冠中和性抗體的抑制能力。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物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利用BLI技術檢測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性抗體的方法。
背景技術
2019年新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即SARS-CoV-2 (2019-nCoV),與2002年報道的SARS冠狀病毒和2012年報道的MERS冠狀病毒同屬于冠狀病毒科β屬,是目前已知的第七種能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由膜表面的四種糖蛋白(棘突蛋白、包膜蛋白、膜蛋白和核蛋白)以及RNA核酸鏈組成,其中棘突蛋白(spike protein)是冠狀病毒最重要的表面膜蛋白,含有S1與S2兩個亞基。S1主要包含有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負責識別細胞的受體。SARS-CoV-2的刺突蛋白與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蛋白互作來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細胞。棘突蛋白負責新冠病毒與宿主細胞膜受體結合及膜融合功能,是新冠中和抗體的重要作用位點和疫苗設計的關鍵靶點。
新冠中和性抗體,可以阻斷病毒刺突蛋白RBD/Human ACE2蛋白的結合,從而阻止病毒侵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細胞。
目前,常用的分子水平的篩選方法是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主要過程是將刺突蛋白RBD包被到96孔酶標板上,孵育過夜后洗去多余蛋白,加入待測抗體和Human ACE2蛋白,孵育后洗滌,再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的二抗,孵育后洗滌,最后加入HRP的顯色試劑,反應半小時后終止,在酶標儀上讀數,測定OD450值,通過OD值和顏色深淺判斷抗體是否為中和性抗體。但ELISA檢測操作步驟多,時間長,需要經過多次洗板、加樣、顯色,無法實現高通量檢測,且包被蛋白可能會遮蓋一些結合位點,造成假陰性結果。因此,亟需開發篩選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性抗體的新技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BLI技術檢測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性抗體的方法。
為了實現本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BLI技術檢測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性抗體的方法,先將同一濃度的人ACE2蛋白捕獲到生物傳感器表面上,再將新型冠狀病毒棘突蛋白RBD分別與不同濃度的待測中和性抗體預混,得到不同濃度的混合液,然后將各混合液分別與捕獲到生物傳感器表面上的人ACE2蛋白接觸,根據基于BLI技術的分子互作儀器檢測到的干涉光譜的相對位移強度變化來檢測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性抗體的抑制效率。通過計算抑制率,繪制抑制曲線,計算IC50值,可以快速比較不同新冠中和性抗體的抑制能力。
本發明中,所述檢測包括定性和定量檢測。
本發明中,所述生物傳感器和基于BLI技術的分子互作儀器均可來自Fortebio公司,儀器型號包括但不限于Octet RED96系統,Octet RED384系統,Octet K2系統,OctetQke系統,Octet Qk384系統,Octet HTX系統等。
前述的方法,基于BLI技術的分子互作儀器的檢測參數設置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百普賽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百普賽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3107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