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及其使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505456.5 | 申請日: | 2020-12-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4750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13 |
| 發明(設計)人: | 施華堂;曹去修;譚海;周華;肖碧;江義蘭;張志堅;曹艷輝;胡亞子;陳東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15/02 | 分類號: | E02D15/02;E02D3/12 |
| 代理公司: | 武漢開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陳家安 |
| 地址: | 43001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雙向 供漿孔內 循環 接觸 灌漿 系統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涉及水利水電工程基礎處理領域。它包括進漿主管和回漿主管;水平進漿管上間隔布置有出漿盒;水平進漿管和水平回漿管之間通過出漿盒連接;進漿主管在高程方向上引出水平進漿管;本發明從上下游兩側分別進漿,極大地提高了灌漿保證率;本發明在上下游兩側均布置進漿主管,與中部的回漿主管構成兩個回路,接觸灌漿系統整體呈并聯網絡狀,可有效保證灌漿管路在出現局部堵塞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運行,極大地提高了灌漿保證率。本發明還涉及這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的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利水電工程基礎處理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是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本發明還涉及這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混凝土重力壩、拱壩岸坡壩段通常較陡,澆筑完成后由于混凝土冷卻收縮使得岸坡壩段與基巖面之間存在縫隙,兩者之間的接合面不密實,影響大壩和基巖聯合受力,需進行接觸灌漿處理。
接觸灌漿有鉆孔埋管灌漿法、預埋管灌漿法和直接鉆孔灌漿法三種;預埋管灌漿法在岸坡壩段的基巖面上預埋接觸灌漿系統,待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再進行接觸灌漿施工;預埋管灌漿法可避免后期與混凝土澆筑的干擾,工程上常采用,但以往的接觸灌漿系統采用單向供漿、純壓式灌注,這種灌漿方法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1)單向供漿的灌漿保證率低,且容易導致整體不均勻受灌
在單向供漿模式下,灌漿管路僅有一個回路;當灌漿管路的某一段發生堵塞時,漿液的流動受阻,不能灌注到堵塞段之后的接觸面內,灌漿保證率低;若堵塞段在進漿主管附近,可導致整個接觸灌漿系統的失效。由于接觸灌漿系統是預先埋設的,灌漿管路發生堵塞后的疏通難度大,直接影響灌漿質量;
在單向供漿模式下,灌注過程中遇到接觸面脫空大、吸漿量大的局部區域,漿液將通過優勢通道而集中在局部區域灌注,其他區域因供漿不足而導致灌漿效果較差,最終導致整體不均勻受灌,質量較差。
2)純壓式灌注漿液流動慢、易沉淀、可能堵塞灌漿管路,灌漿效果不如循環式灌注好;
灌漿分為純壓式和循環式兩種;純壓式灌漿鉆孔內只有進漿管,沒有回漿管,管路簡單,操作方便,但灌注的漿液流動慢、易沉淀,可能堵塞孔內灌漿管路;而循環式灌漿鉆孔內既有進漿管,又有回漿管,可使漿液在孔段內保持流動狀態,能夠有效防止漿液沉淀,灌漿效果好;目前,循環式灌漿多用于固結灌漿和帷幕灌漿,接觸灌漿中很少采用。
因此,研發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很有必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第一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
本發明的第二目的是為了提供這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的使用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第一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岸坡壩段上下游兩側、進口布置在低高程的兩個進漿主管,位于岸坡壩段中部、出口布置在高高程處的兩個回漿主管;
兩個所述進漿主管之間在高程方向上平行間隔布置的多個水平進漿管,水平進漿管上間隔布置有多個出漿盒;
所述回漿主管高程方向上平行間隔布置的多個水平回漿管;
水平進漿管和水平回漿管之間通過出漿盒連接;
所述進漿主管內徑40mm,進漿主管在高程方向上每隔2m引出水平進漿管,水平進漿管內徑40mm;
所述回漿主管內徑40mm;所述水平回漿管與水平進漿管平行布置,間距10cm-20cm;
所述出漿盒之間間距2.5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未經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0545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