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及其使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505456.5 | 申請日: | 2020-12-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4750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13 |
| 發明(設計)人: | 施華堂;曹去修;譚海;周華;肖碧;江義蘭;張志堅;曹艷輝;胡亞子;陳東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15/02 | 分類號: | E02D15/02;E02D3/12 |
| 代理公司: | 武漢開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陳家安 |
| 地址: | 43001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雙向 供漿孔內 循環 接觸 灌漿 系統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岸坡壩段上下游兩側、進口布置在低高程的兩個進漿主管(1),位于岸坡壩段中部、出口布置在高高程處的兩個回漿主管(2);
兩個所述進漿主管(1)之間在高程方向上平行間隔布置的多個水平進漿管(11),水平進漿管(11)上間隔布置有多個出漿盒(3);
所述回漿主管(2)高程方向上平行間隔布置的多個水平回漿管(21);
水平進漿管(11)和水平回漿管(21)之間通過出漿盒(3)連接;
所述進漿主管(1)內徑40mm,進漿主管(1)在高程方向上每隔2m引出水平進漿管(11),水平進漿管(11)內徑40mm;
所述回漿主管(2)內徑40mm;所述水平回漿管(21)與水平進漿管(11)平行布置,間距10cm-20cm;
所述出漿盒(3)之間間距2.5m;
所述出漿盒(3)包括一端伸入灌漿孔(4)底部、另一端與水平進漿管(11)連接的進漿支管(31),一端伸入灌漿孔(4)孔口、另一端與水平回漿管(21)連接的回漿支管(3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進漿管(11)通過三通管(5)與進漿支管(31)連接;所述水平回漿管(21)通過三通管(5)與回漿支管(32)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漿支管(31)伸入灌漿孔(4)內的部分間隔開有孔(311)。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漿孔(4)孔徑76mm,孔深50-100c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漿支管(31)伸入灌漿孔(4),距離灌漿孔(4)孔底10cm;所述回漿支管(32)伸入灌漿孔(4)孔口以下5cm。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漿支管(31)和回漿支管(32)均穿過鋼板(6)并與鋼板(6)焊接,鋼板(6)位于灌漿孔(4)孔口。
7.根據權利要求1-6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一種雙向供漿孔內循環式接觸灌漿系統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鉆灌漿孔(4),灌漿孔(4)均垂直坡面,在高程方向上每隔2m布置一排鉆孔,一排灌漿孔(4)之間的孔距為2.5m;鉆孔完成后,采用大流量水流將孔內巖粉等物沖出,直至回水澄清后結束;
步驟2:安裝接觸灌漿管路,在灌漿孔(4)內安裝進漿支管(31)和回漿支管(32);進漿支管(31)伸入灌漿孔(4)底部,距孔底10cm;回漿支管(32)伸入灌漿孔(4)孔口以下5cm;進漿支管(31)和回漿支管(32)均穿過鋼板(6)并與鋼板(6)焊接;鋼板(6)位于灌漿孔(4)孔口,周邊采用砂漿嵌縫;
步驟3:在岸坡壩段上下游兩側均布置進漿主管(1),且進漿主管(1)的進口布置在低高程處,進漿主管(1)的進口引至下游壩面;進漿主管(1)在高程方向上每隔2m引出水平進漿管(11),水平進漿管(11)上每隔2.5m預埋出漿盒(3),通過三通管(5)將水平進漿管(11)和進漿支管(31)連接,將漿液引至灌漿孔(4)內;進漿主管(1)和水平進漿管(11)的內徑均為40mm,進漿支管(31)的內徑為32mm;
水平回漿管(21)與水平進漿管(11)平行布置,間距10cm-20cm,避免影響大壩混凝土澆筑密實;水平回漿管(21)通過三通管(5)與回漿支管(32)連接,將漿液從灌漿孔(4)中引出;兩個回漿主管(2)布置在岸坡壩段的中部,分別與上下游兩側的進漿主管(1)構成回路,匯集上游側、下游側各高程水平回漿管(21)中的漿液,且回漿主管(2)的出口布置在高高程處,回漿主管(2)出口引至下游壩面;
步驟4:灌前檢查,接觸灌漿前需先檢查縫面張開度,縫面張開度不宜小于0.5mm。并對預埋的接觸灌漿管路進行通水檢查,通水壓力為設計灌漿壓力的80%,檢查灌漿管路是否暢通;
步驟5:當縫面張開度滿足規范要求,且灌漿管路暢通時,即可進行岸坡壩段的接觸灌漿,在下游壩面布置兩臺灌漿泵,進行接觸灌漿,在回漿主管(2)上安裝壓力表,監測灌漿壓力;
步驟6:灌后布置檢查孔,以灌后檢查孔的鉆孔取芯和壓水資料分析接觸灌漿的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未經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505456.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