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負載型PdW雙金屬單質納米顆粒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467025.4 | 申請日: | 2020-12-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76571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1-20 |
| 發明(設計)人: | 程道建;張眉佳;吳登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化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B22F9/24 | 分類號: | B22F9/24;B22F1/054;B01J23/65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 11575 | 代理人: | 張文祎 |
| 地址: | 100029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負載 pdw 雙金屬 單質 納米 顆粒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負載型PdW雙金屬單質納米顆粒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將Pd前驅體與W前驅體共溶于溶劑中,超聲溶解至澄清透明狀,形成金屬前驅體溶液;同時將載體粉末溶于與金屬前驅體溶液相同的溶劑中分散,形成載體懸浮液;將金屬前驅體溶液與載體懸浮液混合,攪拌,使金屬前驅體均勻負載在載體上,得浸漬液;往浸漬液中加入還原劑,攪拌2?4小時,至液體顏色變深;將浸漬液分離,對所得固體產物進行真空干燥處理,并研磨成粉末;將研磨后得到的粉末立即在惰性氣氛下進行煅燒處理,然后冷卻至室溫,即得到產物。本發明方法通過加入還原劑,從而制備出金屬Pd和W均以單質形式存在的PdW雙金屬納米顆粒,制備過程簡單。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納米材料制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負載型PdW雙金屬單質納米顆粒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由于表面效應、小尺寸效應和量子尺寸效應的存在,納米材料具有獨特的光學、熱學、電學、磁學、化學等性質,被廣泛應用于電子、醫療、航天航空、環境、生物以及化工等領域。特別地,尺寸小、表面積大、表面原子配位不全等導致表面活性位增加等特點,使納米微粒具備作為催化劑的基本條件。
貴金屬如Pd、Pt等具有較高的催化活性,同時還具有耐高溫、抗氧化、耐腐蝕等優良特性,成為最重要的催化劑材料。但是,由于貴金屬資源稀少、價格昂貴,人們也在不斷開發非貴金屬加入的多組分貴金屬催化劑,如Pd-Sn、Pd-Zn、Pd-Cu、Pd-W等雙金屬納米催化劑。Li等人(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16,69,68-71)使用微波輔助化學還原法合成了用于氧還原反應(ORR)的PdW-SG,其優異的ORR性能使其具有替代商業Pt/C催化劑的前景。Yang等人(ACSAppl.Mater.Interfaces 2019,11,30968-30976)以W/C為種子,通過電偶置換法合成W@Pd/C催化劑,用于乙醇氧化反應(EOR)。W@Pd/C催化劑的EOR性能可比市售Pd/C好三倍以上,并且穩定性顯著增強。Ahmad等人(Chinese Journal ofCatalysis2018,39,1202-1209)報道了摻雜1.2%W的Pd/C對乙醇氧化反應顯示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由于負電荷從W轉移到Pd,導致Pd的d帶中心下移,從而削弱反應中間體的吸附提高活性。
上述工作均證明了W可作為摻雜金屬提高貴金屬催化劑的催化性能。
但是,在制備過程中,W非常容易被氧化形成氧化物,因此上述工作中的W大多以WO3的形式存在。目前還沒有工作制備出W主要以單質形式存在的雙金屬納米顆粒。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負載型PdW雙金屬單質納米顆粒的制備方法。本發明方法使用傳統工業浸漬法,通過加入還原劑L-抗壞血酸或者硼氫化鈉,從而制備出金屬Pd和W均以單質形式存在的PdW雙金屬納米顆粒。本發明所制備的PdW雙金屬納米顆粒制備過程簡單,在催化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為解決上述第一個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負載型PdW雙金屬單質納米顆粒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Pd前驅體與W前驅體共溶于溶劑中,超聲溶解至澄清透明狀,形成金屬前驅體溶液;同時將載體粉末溶于與金屬前驅體溶液相同的溶劑中分散,形成載體懸浮液;
S2、將金屬前驅體溶液與載體懸浮液混合,攪拌,使金屬前驅體均勻負載在載體上,得浸漬液;
S3、往浸漬液中加入還原劑,攪拌2-4小時,至液體顏色變深;
S4、將浸漬液分離,對所得固體產物進行真空干燥處理,并研磨成粉末;
S5、將研磨后得到的粉末立即在惰性氣氛下進行煅燒處理,然后冷卻至室溫,即得到負載型PdW雙金屬納米顆粒。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化工大學,未經北京化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46702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