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動力總成模組及具有其的電動汽車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88689.1 | 申請日: | 2020-12-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73280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19 |
| 發明(設計)人: | 鄒雨;王金橋;胡宏喜;王經常 | 申請(專利權)人: | 奇瑞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K1/00 | 分類號: | B60K1/00;B60K1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黃玉霞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蕪湖***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動力 總成 模組 具有 電動汽車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動力總成模組及具有其的電動汽車,動力總成模組包括:支撐框架;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剛性連接在所述支撐框架上;兩檔減速器,所述兩檔減速器與所述驅動電機相連,所述兩檔減速器剛性連接在所述支撐框架上;第一柔性連接件,所述第一柔性連接件設置在所述支撐框架上,以使所述支撐框架與外部結構柔性連接;第二柔性連接件,所述第二柔性連接件設置在所述驅動電機和/或所述兩檔減速器上。本發明能夠在合理充分利用電動汽車動力總成機艙的空間,達到最佳的空間利用率,適用于不同車型,實現通用化,同時,使整個動力總成模組獲得更好的隔振性能,動力總成模組搭載的兩檔減速器提高了整車的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汽車動力系統技術領域,特別涉及電動汽車及其動力總成模組。
背景技術
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不斷發展,純電動汽車的研究不斷深入,其中整車性能的提升成為大多企業及高校機構研究的主要課題。由于驅動電機與發動機的工作特點迥異,目前多數電動汽車采用固定齒比減速器傳遞動力至車輪。在動力性上,單一速比的設計,起步加速、高速續航及爬坡的性能難以同時兼顧;在經濟性上,電機的高效工作區間很有限;在安全性上,高速超車時,不能有效提升驅動加速度,行駛安全欠佳。因此有少數公司開始研究兩檔及多檔減速器,并投入實際項目開發。但由于增加了齒輪組等內部結構,多檔減速器結構上較單級減速器更為復雜,在不同車型的動力總成布置上,更難做到通用化設計。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一種動力總成模組,該動力總成模組不僅能充分利用空間,便于實現通用化,同時,便于獲得更好的隔振性能。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具有上述動力總成模組的電動汽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動力總成模組,包括:支撐框架;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剛性連接在所述支撐框架上;兩檔減速器,所述兩檔減速器與所述驅動電機相連,所述兩檔減速器剛性連接在所述支撐框架上;第一柔性連接件,所述第一柔性連接件設置在所述支撐框架上,以使所述支撐框架與外部結構柔性連接;第二柔性連接件,所述第二柔性連接件設置在所述驅動電機和/或所述兩檔減速器上,以與外部結構柔性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的動力總成模組,通過支撐框架、驅動電機、兩檔減速器之間的剛性緊密連接,不僅保證三者之間連接可靠性,而且使三者形成一個模塊整體,這樣可以減小整體占用空間,合理、充分利用電動汽車的機艙空間,達到較好的空間利用率。通過設置第一柔性連接件、第二柔性連接件,動力總成模組這一模塊整體對外連接位置得到確定,便于將動力總成模組進行通用化設計,以便適用不同車型,還能獲得更好的隔振性能。兩檔減速器的設置增加了減速調整范圍,有利于適用更多工況環境。
優選地,所述兩檔減速器通過多個第一螺栓剛性連接在所述驅動電機上。
優選地,所述驅動電機和所述兩檔減速器分別在遠離彼此的一端分別剛性連接在所述支撐框架上。
優選地,所述驅動電機上設有第一安裝支架,所述第一安裝支架通過多個第二螺栓剛性連接在所述支撐框架上。
優選地,所述兩檔減速器上設有第二安裝支架,所述第二安裝支架通過多個第三螺栓剛性連接在所述支撐框架上。
優選地,所述驅動電機和所述兩檔減速器均位于所述支撐框架的下方,所述第二柔性連接件位于所述驅動電機或者所述兩檔減速器的底部。
可選地,所述第二柔性連接件位于所述驅動電機和所述兩檔減速器的連接處。
優選地,所述第一柔性連接件為多個,至少兩個所述第一柔性連接件位于所述驅動電機、所述兩檔減速器的遠離彼此的一側。
具體地,所述支撐框架的兩端分別通過第四螺栓連接有延伸架,兩端的所述延伸架上均設有所述第一柔性連接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奇瑞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奇瑞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8868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