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換擋組件、車輛及車輛自動換擋控制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011378496.8 | 申請日: | 2020-12-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78175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05 |
| 發(fā)明(設計)人: | 袁野;韓威;劉繼凱;楊順;鄭思儀;陳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中科原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H59/02 | 分類號: | F16H59/02;F16H61/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達知識產(chǎn)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黨娟萍;劉鐵生 |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區(qū)***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換擋 組件 車輛 自動 控制 方法 | ||
本申請?zhí)峁┮环N換擋組件、車輛及車輛自動控制方法,涉及車輛技術領域。其中,換擋組件的驅動機構與主控元件連接,主控元件能夠發(fā)送指令至驅動機構,以使驅動機構驅動活動部活動,從而能夠實現(xiàn)車輛的自動換擋。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車輛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換擋組件、車輛及車輛自動換擋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部分車輛(如:工程車、礦用車、農(nóng)用車等)上的換擋組件通常需要手動操作,導致車輛無法實現(xiàn)自動換擋。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申請實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換擋組件、車輛及車輛自動換擋控制方法,以使車輛能夠實現(xiàn)自動換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實施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請?zhí)峁┮环N換擋組件,所述換擋組件包括:底座、活動部和驅動機構,所述底座具有依次首尾連接并形成容置孔位的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和第四側壁,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三側壁彼此相對,所述第二側壁和所述第四側壁彼此相對,所述活動部裝配于所述底座的容置孔位內(nèi),所述活動部具有第一延伸桿、第二延伸桿、第三延伸桿和第四延伸桿,所述第一延伸桿、所述第二延伸桿、所述第三延伸桿和所述第四延伸桿分別一一對應的連接于所述第一側壁、所述第二側壁、所述第三側壁和所述第四側壁,所述驅動機構包括: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所述第一驅動機構與所述第一延伸桿連接以驅動所述第一延伸桿沿所述第二側壁和所述第四側壁的連線往復移動,所述第二驅動機構與所述第二延伸桿連接以驅動所述第二延伸桿沿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三側壁的連線往復移動;其中,所述驅動機構與主控元件連接。
在本申請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驅動機構還包括:第三驅動機構和第四驅動機構,所述第三驅動機構與所述第三延伸桿連接以驅動所述第三延伸桿沿所述第二側壁和所述第四側壁的連線往復移動,所述第四驅動機構與所述第四延伸桿連接以驅動所述第四延伸桿沿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三側壁的連線往復移動。
在本申請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側壁沿所述第二側壁和所述第四側壁的連線方向開設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延伸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內(nèi),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固定于所述第一滑槽內(nèi),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具有可沿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往復移動的第一伸縮部,所述第一伸縮部與所述第一滑槽內(nèi)的第一延伸桿連接; 所述第二側壁沿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三側壁的連線方向開設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延伸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內(nèi),所述第二驅動機構固定于所述第二滑槽內(nèi),所述第二驅動機構具有可沿所述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往復移動的第二伸縮部,所述第二伸縮部與所述第二滑槽內(nèi)的第二延伸桿連接。
在本申請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換擋組件還可以包括:第一位置傳感器和第二位置傳感器,所述第一位置傳感器固定于所述第一側壁,所述第一位置傳感器用于獲取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內(nèi)的第一延伸桿的實時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傳感器固定于所述第二側壁,所述第二位置傳感器用于獲取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內(nèi)的第二延伸桿的實時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傳感器和所述第二位置傳感器均與車輛的主控元件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中科原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經(jīng)北京中科原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7849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