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自適應可變阻尼減震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48328.4 | 申請日: | 2020-1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0312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6 |
| 發明(設計)人: | 陳小紅;姚東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海川汽車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F9/16 | 分類號: | F16F9/16;F16F9/512;F16F9/34;F16F9/32 |
| 代理公司: | 深圳智趣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486 | 代理人: | 崔艷崢 |
| 地址: | 510000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適應 可變 阻尼 減震器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自適應可變阻尼減震器,包括活塞組件、外缸、中間缸、內缸、底閥組件和自適應調節閥,自適應調節閥包括導油管、閥桿和彈簧,彈簧設置在軸向通道內且抵接閥桿,用于中間缸內阻尼液壓力增大時閥桿向外側移動使彈簧積蓄勢能,還用于中間缸內阻尼液壓力減小時彈簧釋放勢能使閥桿向內側移動。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利用調節閥調節阻尼,過油間隙包括錐面,能夠實現無級地、連續地調節過油量,且調節余量大、不易堵塞。而且,能夠在壓力增大時,自適應調節閥的過油間隙自動增大,壓力減小時,自適應調節閥的過油間隙自動減小,由此可實現在不同工況下的自適應可變阻尼,無需手動或電動調節,且使用壽命長。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減震技術,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自適應可變阻尼減震器。
背景技術
目前,液壓減振器在汽車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其阻尼力主要由各過油孔及閥片產生。現有技術中,由于過油孔孔徑以及閥片阻尼固定,阻尼力僅與車身與車輪之間的相對運動速度有關,不能隨著車輛工況的不同而做相應調整,并不能完全滿足汽車懸架系統對阻尼力的要求,難以兼顧車輛的乘坐舒適性和操縱穩定性。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有技術中出現了一些在工作缸底部設置調節閥,調節內部的工作缸和外部的儲油缸之間過油量的技術,但現有技術仍存在諸多缺陷。例如,僅活塞桿沿一個方向移動時具有調節能力,調節閥安裝在工作缸和儲油缸底部容易與其他結構形成干涉。
有的現有技術中,調節閥位于工作缸側部,為手動調節閥或電動調節閥。對于手動調節閥,當車輛處于不同的工作狀態時,其阻尼能力需要用戶手動調整,一方面增加了用戶的負擔、降低了用戶體驗,另一方面,當用戶對車況判斷錯誤時其所作的調節操作不一定適合實際工作狀態。對于電動調節閥,雖然省去了用戶手動調節,但增加了成本,且需要許多電子器件來實現,電子器件在復雜工況下使用壽命較短,容易失效。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自適應可變阻尼減震器,具體技術方案如下所示:
一種自適應可變阻尼減震器,包括活塞組件、外缸、中間缸、內缸、底閥組件和自適應調節閥,所述內缸的上側開有流通孔以連通所述中間缸,所述內缸的下側通過所述底閥組件連通所述外缸,所述中間缸通過所述自適應調節閥連通所述外缸;
所述自適應調節閥包括導油管、閥桿和彈簧,所述導油管包括相互連通的軸向通道和徑向通道,所述徑向通道連通所述外缸,所述軸向通道的內側端部連通所述中間缸,所述閥桿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軸向通道內,所述閥桿的內側端部區域的外周面與所述軸向通道的內側端部區域的內壁之間具有過油間隙,且所述閥桿的內側端部區域的外周面和所述軸向通道的內側端部區域的內壁中至少一個具有錐面;
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軸向通道內且抵接所述閥桿,用于所述中間缸內阻尼液壓力增大時所述閥桿向外側移動使所述彈簧積蓄勢能,還用于所述中間缸內阻尼液壓力減小時所述彈簧釋放勢能使所述閥桿向內側移動。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閥桿的內側端部區域包括順次連接的第一桿部、第二桿部,所述第一桿部、所述第二桿部的直徑依次增大,所述第一桿部的外周面為錐面;
所述軸向通道的內側端部區域包括順次連接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直徑依次增大,所述第一通道連通所述中間缸,所述第一桿部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內,所述第二桿部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內,所述第二通道連通所述徑向通道,所述第一桿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第一通道的內壁之間、所述第二桿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第二通道的內壁之間分別具有間隙以形成所述具有過油間隙。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閥桿還包括從內側向外側順次連接的第三桿部、第四桿部和第五桿部,所述第三桿部連接所述第二桿部,所述第一桿部、所述第二桿部、所述第三桿部至所述第四桿部的直徑依次增大,所述第五桿部的直徑小于所述第四桿部的直徑,所述彈簧套設在所述第五桿部上且所述彈簧抵接所述第四桿部的端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海川汽車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未經廣州海川汽車配件制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4832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從甜葉菊中提取萊鮑迪苷A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甜菊糖水提取液的脫色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