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鐵基雙層介孔硅-碳微球納米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1333006.2 | 申請日: | 2020-1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52327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21 |
| 發明(設計)人: | 滕瑋;張偉賢;付融冰;范建偉;陳小倩;冉獻強;陳燕燕;馬倩;薛英浩 | 申請(專利權)人: | 同濟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J23/745 | 分類號: | B01J23/745;B01J35/00;B01J35/08;B01J35/10;C02F1/62;C02F101/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余瑩 |
| 地址: | 200092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雙層 介孔硅 碳微球 納米 復合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提供一種鐵基介孔硅?碳微球納米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本發明提供的鐵基介孔硅?碳微球納米復合材料,通過在介孔碳硅小球堆積的微球中引入納米零價鐵,大幅提升了對水體中重金屬的去除性能。鐵基介孔硅?碳微球納米復合材料對重金屬的去除過程主要通過吸附、還原、沉淀等多種途徑實現。其中,有序介孔結構顯著增強了對重金屬的吸附性能,而納米零價鐵的原位合成則成功引入了多個反應活性位點。本發明可用于對水體中鉻(Ⅵ)、鎘(Ⅱ)等多種重金屬的去除,具有去除能力強、可再生循環等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鐵基雙層介孔硅-碳微球納米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農業的規模化,人類一直面臨嚴峻的水環境問題。到2025年,世界上約三分之二的人口將面對嚴重缺水的狀況,保障水環境安全是20世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作為主要的水體污染物類型之一,重金屬在水環境中的積累會對水生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危害,它們不僅不能在自然條件下降解,而且可以通過食物鏈在人體內富集,從而威脅人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這些重金屬不論以何種狀態、以何種水平存在,對生物和環境都具有明顯的毒性。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了可接受的最大污染水平,將水源中的重金屬濃度限制為零或僅允許閾值,其中鎘(Cd)和鉻(Cr)的最大污染水平分別為3ppb和100ppb。水體中重金屬離子的污染正嚴重影響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其研究、去除刻不容緩。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將納米零價鐵負載至制備得到的介孔硅-碳微球納米復合材料,形成鐵基介孔硅-碳微孔復合材料,并應用所述鐵基介孔硅-碳微孔復合材料去除水體中重金屬離子的應用,該納米復合改性材料對重金屬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
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鐵基雙層介孔硅-碳微球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在室溫下,將4g的聚環氧乙烷-聚環氧丙烷-聚環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非離子表面活性劑P123溶解在質量分數濃度為16%、體積為150mL的鹽酸水溶液中,形成非離子表面活性劑P123鹽酸水溶液,然后依次將3g的1,3,5-三甲苯、8g的正硅酸四乙酯逐滴加入到所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P123鹽酸水溶液中,并在35℃下持續攪拌2h;
(2)、將所述步驟(1)得到的混合液倒入水熱反應釜,置于烘箱內進行水熱反應,然后過濾、洗滌、干燥;然后將所得樣品用質量分數為1.5%的硫酸進行預碳化處理,得到預碳化后的材料;
(3)、將所述步驟(2)得到的預碳化后材料在氮氣氣氛下加熱至600℃,獲得外硅層、內碳層均由介孔硅-碳小球堆積而成的雙層介孔硅-碳微球納米復合材料;
(4)、將所述步驟(3)得到的0.4g的雙層介孔硅-碳微球納米復合材料中均勻分散在10mL無水乙醇中,將Fe(NO3)3·9H2O完全溶解于2mL無水乙醇中,混合上述兩種溶液,在室溫下連續攪拌直到乙醇溶劑蒸發;
(5)、將所述步驟(4)得到的混合物放入敞口玻璃管中,將所述敞口玻璃管置于裝有10mL質量分數為14%的氨水溶液的Teflon瓶中,避免樣品與氨水溶液直接接觸;將所述Teflon瓶密封并在60℃下水熱反應3h,之后用去離子水和乙醇洗滌以除去生成的NH4NO3,最后在100℃下干燥過夜;
(6)、將所述步驟(5)得到的物質在還原氣氛中進行熱還原,使納米零價鐵在雙層介孔硅-碳微球納米復合材料的孔道內和孔壁上原位生成,最終得到所述鐵基雙層介孔硅-碳微球納米復合材料。
進一步地,所述的步驟(2)中水熱反應的條件為,35℃下水熱24h,100℃下水熱36h。
進一步地,所述的步驟(2)中預碳化處理條件為先室溫放置2h,再在160℃下干燥12h。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同濟大學,未經同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3300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