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提高汽車后懸置安裝點剛度的加強支架結構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321527.6 | 申請日: | 2020-11-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77988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2 |
| 發明(設計)人: | 楊華平;程明強;刁先軍;曹廣政;董康成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大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1/11 | 分類號: | B62D21/11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信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陳紅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高 汽車 懸置 裝點 剛度 加強 支架 結構 | ||
本發明涉及汽車零部件領域,具體是一種提高汽車后懸置安裝點剛度的加強支架結構,包括副車架上體與副車架下體,還包括通過螺栓與副車架上體與副車架下體連接的后懸置支架、布置在副車架上體和副車架下體內部且與后懸置支架連接的后懸置加強支架,后懸置加強支架的布置,在滿足后懸置安裝點強度及剛度的前提下,能夠有效的降低副車架上下板料厚,便于副車架輕量化設計,同時便于沖壓工藝的實施,且單純通過特征筋來提高局部安裝點剛度收效有限,有效提升安裝點局部剛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零部件領域,具體是一種提高汽車后懸置安裝點剛度的加強支架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懸置系統是連接汽車動力總成和車架的關鍵結構,其主要作用:1支撐動力總成,并起到限位作用;2隔離發動機傳到車身上的振動;3承受動力總成輸出的扭矩及動載荷。隨著人們對汽車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決定汽車乘坐舒適度NVH特性主要因素在于懸置安裝支架要具有較高的動剛度和結構模態來避免共振風險。
現有的大部分汽車動力總成是通過“三點懸置”或“四點懸置”與車架連接,不可避免的會在副車架上布置后懸置安裝點。后懸置安裝點剛度是否滿足要求,對整車的駕駛舒適度起到了決定性因素。目前后懸置安裝支架的布置主要有兩種方式:1懸置支架直接與副車架上體連接,但此種方式對副車架上體結構要求較高,往往上板件料厚設置較厚,不利于副車架結構輕量化設計。2采用拉桿式懸置,將懸置支架布置在副車架上下板之間,讓副車架上下板共同受力,提高懸置安裝點處的剛度。但對于大型轎車及SUV,由于動力總成系統整體重量較重,單純的通過副車架上下板料厚提升不利于輕量化或者安裝點處布置加強筋等來提高懸置安裝點剛度方式收效不太明顯。在懸置安裝點處布置加強支架結構越來越受到各主機廠的青睞。
如中國專利號為205916194U中公開了一種副車架及其后懸置安裝結構,其在副車架上下板間布置一個半圓形豎板結構,與副車架上下板形成一種類似“線接觸”支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懸置安裝點的剛度,但懸置支架仍直接與副車架上下板接觸,對上下板的料厚及結構仍要求較高。本發明設計的一種類似“碗”狀結構的安裝支架結構焊接在副車架上下板之間。其與副車架上體“面接觸”,形成雙層板結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懸置安裝點處的剛度,有利于副車架上下板料厚優化,便于副車架輕量化設計。且加強支架的布置,便于副車架結構平臺化,在不變更副車架上下板情況下,通過單純變更懸置安裝支架結構滿足不同車型對于懸置安裝點目標要求。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提高汽車后懸置安裝點剛度的加強支架結構。
一種提高汽車后懸置安裝點剛度的加強支架結構,包括副車架上體與副車架下體,還包括通過螺栓與副車架上體與副車架下體連接的后懸置支架、布置在副車架上體和副車架下體內部且與后懸置支架連接的后懸置加強支架。
所述的后懸置加強支架為碗狀結構。
所述的后懸置加強支架布置有便于沖壓成形及減重作用的工藝缺口。
所述的副車架上體與副車架下體在后懸置安裝點局部布置有上板安裝凸臺、下板安裝凸臺,所述的后懸置加強支架的的第一焊接面上配合沖壓有呈半圓錐狀的支架安裝凸臺。
所述的上板安裝凸臺、下板安裝凸臺分別與支架安裝凸臺通過上板塞焊、下板塞焊配合。
所述的支架安裝凸臺上設置有可提高局部安裝點處的剛度的后懸置安裝孔。
所述的后懸置加強支架上設置有與副車架上體焊接的三段上板塞焊及兩道焊縫。
所述的后懸置加強支架的兩段焊接邊通過焊縫與副車架上體連接。
所述的副車架上體上的三段塞焊孔與后懸置加強支架上的第一焊接面進行塞焊連接。
所述的第二焊接面通過塞焊孔與副車架下體實現三點塞焊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大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大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32152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