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基于殘留地層沉積分析的擠壓構造變形量測定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011294683.8 | 申請日: | 2020-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269218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3-31 |
| 發(fā)明(設計)人: | 周健;林承焰;李迪;薛雁;韓長城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 主分類號: | G01V11/00 | 分類號: | G01V11/00;G06F30/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達星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符繼超 |
| 地址: | 257000 ***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殘留 地層 沉積 分析 擠壓 構造 變形 測定 方法 | ||
1.一種基于殘留地層沉積分析的擠壓構造變形量測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驟一:確定目標區(qū)域殘留地層沉積構造背景;所述沉積構造背景包括:沉積期盆地類型及邊界;
步驟二:確定目標區(qū)域殘留地層的物源方向和沉積相帶;基于野外露頭、鉆井巖心相、測井相、粒度分析確定物源方向和沉積相類型;然后通過露頭-鉆井相點、剖面相線、地震相面結合,厘定殘余地層相帶;
步驟三:確定目標區(qū)域殘留地層中礫石的搬運距離;
基于薄片分析,確定殘留地層中礫石成分獲得礫石磨圓度值,根據所述礫石磨圓度值,計算礫石搬運距離;
步驟四:擠壓構造變形量計算:
基于斷層相關褶皺分析,計算殘留地層連續(xù)分布區(qū)擠壓變形量;
對于無殘留地層分布區(qū)擠壓構造變形量計算,將接近無殘留地層分布區(qū)有殘留的地層中的礫石搬運距離減去礫石與現(xiàn)今沉積邊界的距離視作無殘留地層分布區(qū)的擠壓構造變形量;
將殘留地層連續(xù)分布區(qū)擠壓變形量與所述無殘留地層分布區(qū)擠壓構造變形量相加,以得到總的擠壓構造變形量;
其中,所述步驟三中,計算礫石搬運距離前提條件為殘留地層母巖為火山巖;在所述步驟三中,根據所述礫石磨圓度值,計算礫石搬運距離;包括:
采用去扁化IPP的沉積礫石圓度計算方法,計算礫石磨圓度;
通過統(tǒng)計殘留地層連續(xù)分布區(qū)沿物源方向不同點礫石的磨圓度與搬運距離的關系,建立礫石磨圓度與距離的關系公式;
將所述目標區(qū)域殘留地層中礫石磨圓度,代入礫石磨圓度與距離的關系公式中,計算礫石搬運距離;
所述關系公式為:S=35.22F×R1.483
其中,S為礫石搬運距離;F為沉積相帶矯正因子;R為磨圓度;S與R呈正相關關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殘留地層沉積分析的擠壓構造變形量測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一包括以下多種方式:
(1-1)基于板塊構造學調研,落實殘留地層沉積期盆地背景;
(1-2)通過測定殘留地層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并在環(huán)境判定經驗圖版上進行投點確認殘余地層沉積期所處構造背景;
(1-3)野外及鉆井資料分析,驗證殘留地層沉積背景;
針對殘留地層沉積期盆地背景判識,利用區(qū)域構造分析、稀土元素構造環(huán)境判識、鉆井及露頭資料來判定且相互驗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殘留地層沉積分析的擠壓構造變形量測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四中,基于斷層相關褶皺分析,計算殘留地層連續(xù)分布區(qū)擠壓變形量,包括:
對于殘留地層連續(xù)分布區(qū),應用2D-move軟件,基于斷層相關褶皺分析,計算殘留地層連續(xù)分布區(qū)擠壓變形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未經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94683.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