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聚酰胺66三元合金防腐樹脂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2011277856.5 | 申請日: | 2020-1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608593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06 |
| 發(fā)明(設計)人: | 陳威;龔光澤;李亞斌;謝智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77/06 | 分類號: | C08L77/06;C08L23/12;C08L27/18;C08L51/06;C08K13/04;C08K7/20;C08K3/26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責任專利代理事務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麗 |
| 地址: | 300452 天津市濱***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聚酰胺 66 三元 合金 防腐 樹脂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聚酰胺66三元合金防腐樹脂及其制備方法,包括聚酰胺66:30%?50%;聚丙烯樹脂:10%?35%聚四氟乙烯微粉:10%?15%;馬來酸酐接枝聚丙烯:0.5%?2%;玻璃微珠:1%?5%;納米碳酸鈣:1%?5%;紫外吸收劑:0.5%?3%;光穩(wěn)定劑:0.5%?3%;增容劑:6%?16%;甲醛捕捉劑:0.2%?1%;抗氧劑:0.5%?2%;潤滑劑:0.2%?1%;同時,還提供了該防腐樹脂的制備方法。本發(fā)明的聚酰胺66三元合金防腐樹脂摩擦系數(shù)為0.12?0.34,磨耗量為0.9mg?3.2mg,吸水率為0.13%?0.21%;缺口沖擊強度為145J/m?160J/m。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高分子材料制備方法,尤其是一種聚酰胺66三元合金防腐樹脂及其制備方法,屬于防腐類聚合物合金樹脂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多數(shù)聯(lián)堿生產裝置中的工藝管道腐蝕較為嚴重,由于管道中的母液組分復雜,含有NaCl、NaHCO3、Na2CO3、NH4OH、NH4HCO3、NH4Cl等組分,具有較強的腐蝕性,多數(shù)金屬管道及部分的設備配件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經常發(fā)生損壞或泄漏,嚴重影響生產的連續(xù)性,惡化了工藝指標,從而導致裝置維護、檢修工作量的加大,增加了生產成本。因此,研發(fā)制備出一種耐腐蝕、尤其是耐氯離子引起的應力腐蝕的改性復合材料管道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專利CN103709485A公開了一種聚乙烯防腐管道再生專用料的制備方法,所采用的材料主要為聚乙烯和玻璃微珠,中國專利CN104610814A公開了一種防腐管道用聚乙烯粉末及其制備方法,上述專利中的防腐樹脂對大多數(shù)的酸、堿、鹽的耐腐蝕性比一般金屬要好,但對輸送含有大量氯離子的流體介質時(如氨Ⅱ母液),此種管道對氯離子所引起的應力腐蝕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中國專利CN105440566A公開了一種聚甲醛三元合金防腐樹脂及其制備方法,該方法對含有氯離子的流體介質具有一定的抗腐蝕效果(靜態(tài)試驗:腐蝕速率(3600h):1.28mg/(m2·h)-3.79mg/(m2·h)),然而,該樹脂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POM的抗紫外老化性能較差,在光線照射下,極易氧化分解并釋放甲醛等有毒氣體,因此只能作為管道的內襯涂層進行應用,此外,由于北方氣候的特點,季節(jié)交替溫差較大,該樹脂在溫差較大的情況下,其缺口沖擊強度下降較為明顯,導致其內襯涂層開裂破損,影響生產的連續(xù)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聚酰胺66三元合金防腐樹脂及其制備方法,該樹脂可以應用于各種耐腐蝕零件、塑料工藝管道及涂層上,具有耐磨、抗紫外老化、高缺口沖擊強度、低吸水率、對氯離子耐腐蝕性能效果極佳等特點。
本發(fā)明的一種聚酰胺66三元合金防腐樹脂,以重量百分比計,它包括以下組分:
聚酰胺66:30%-50%
聚丙烯樹脂:10%-35%
聚四氟乙烯微粉:10%-15%
馬來酸酐接枝聚丙烯:0.5%-2%
玻璃微珠:1%-5%
納米碳酸鈣:1%-5%
紫外吸收劑:0.5%-3%
光穩(wěn)定劑:0.5%-3%
增容劑:6%-16%
甲醛捕捉劑:0.2%-1%
抗氧劑:0.5%-2%
潤滑劑:0.2%-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7785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