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合成纖維紡織原料加工工藝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69293.5 | 申請日: | 2020-11-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3086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02 |
| 發明(設計)人: | 劉朵;王義金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粵科塑膠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D01D13/00 | 分類號: | D01D13/00;D02J7/00;D02J13/00;D06B1/12;D01D10/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0799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合成纖維 紡織 原料 加工 工藝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合成纖維紡織原料加工工藝,該合成纖維紡織原料加工工藝采用如下合成纖維紡織原料加工裝置,該合成纖維紡織原料加工裝置包括底座、卷繞機構、L形支撐板、加工機構和擠壓機構,底座上端面上安裝有卷繞機構,底座上端面左側安裝有L形支撐板,L形支撐板右側安裝有加工機構,L形支撐板上端安裝有擠壓機構;本發明能夠解決現有技術采用合成纖維制造機械生產合成纖維的過程存在的:生產不同直徑規格的合成纖維時需要拆換相關配件,從而影響了對合成纖維進行生產的效率;不能夠對生產過程中的合成纖維進行冷卻、去雜線和涂抹用于使其更有韌性的制劑,導致生產過程中的合成纖維容易相互纏繞及斷開等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紡織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合成纖維紡織原料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紡織材料是指纖維及纖維制品,具體表現為纖維、紗線、織物及其復合物。紡織材料是以微小的纖維單個體為特征,通過人工方法,利用纖維的性狀,將纖維排列、構造成具有實用結構、性質和形狀的材料。纖維按來源和習慣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兩大類,或按英美習慣將化學纖維分為人造和合成纖維兩類,共為三類。根據纖維的物質來源屬性將天然纖維分為植物類纖維、動物類纖維和礦物類纖維。按原料、加工方法和組成成分的不同,又可分為再生纖維、合成纖維和無機纖維三類,其中合成纖維是由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常用的合成纖維有滌綸、錦綸、腈綸、氯綸、維綸、氨綸、聚烯烴彈力絲等,因此對合成纖維進行生產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有技術通常是采用合成纖維制造機械來生產合成纖維,然而在此過程中通常存在以下問題:
1.由于合成纖維的直徑規格較多,而現有纖維制造機械對生產不同直徑規格的合成纖維時需要拆換相關配件,從而導致拆換相關配件時影響了對合成纖維進行生產的效率;
2.合成纖維在生產完成后通過需要對其依次進行冷卻、去雜線和涂抹用于使其更有韌性的制劑等,然而現有技術通常不能夠對生產過程中的合成纖維進行冷卻、去雜線和涂抹用于使其更有韌性的制劑等,從而導致生產過程中的合成纖維容易纏繞斷開。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合成纖維紡織原料加工工藝,該合成纖維紡織原料加工工藝采用如下合成纖維紡織原料加工裝置,該合成纖維紡織原料加工裝置包括底座、卷繞機構、L形支撐板、加工機構和擠壓機構,底座上端面上安裝有卷繞機構,底座上端面左側安裝有L形支撐板,L形支撐板右側安裝有加工機構,L形支撐板上端安裝有擠壓機構;
具體工作時,本發明能夠在不需要拆換配件的情況下生產不同直徑的合成纖維,并且能夠對生產過程中的合成纖維進行冷卻、去雜線和涂抹用于使其更有韌性的制劑等;首先將調配好且熔化后的原料放置在擠壓機構內,并使加工機構能夠對其進行承托,然后通過擠壓機構能夠將調配好的原料擠壓成絲狀合成纖維,當絲狀纖維向下移動時將其穿過加工機構至卷繞機構側時,將纖維絲下端卷繞在卷繞機構外側面上,再通過擠壓機構對原料進行擠壓、卷繞機構對擠壓出的纖維絲進行卷繞能夠生產合成纖維,同時加工機構能夠對卷繞之前的纖維絲進行冷卻、去雜線、涂抹處理和烘干,通過加工機構能夠避免生產過程中的合成纖維之間發生纏繞的情況,并且避免了合成纖維絲發生斷裂,且通過加工機構能夠調節合成纖維的直徑,從而能夠避免因拆換零件而影響生產合成纖維的效率。
所述的擠壓機構包括匚形架、驅動氣缸、圓形壓板和限位筒,L形板上端上安裝有匚形架,匚形架為開口朝下的匚形結構,匚形架中部開設有氣缸槽,氣缸槽內設置有驅動氣缸,驅動氣缸下端安裝有圓形壓板,L形板上端開設有圓形壓板相對應的圓形槽,L形板右側設置有上下端開口的限位筒,且驅動氣缸下端穿過圓形槽位于限位筒內;
具體工作時,擠壓機構能夠在加工機構的承托下將原料擠壓成纖維絲,首先將調配融化好且融化后的原料放置在限位筒內,此時加工機構能夠對其進行承托,通過驅動氣缸能夠對限位筒內側進行擠壓,使得原料能夠穿過加工機構形成絲狀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粵科塑膠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廣州粵科塑膠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6929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