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材料加工領域的循環冷卻水處理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53552.5 | 申請日: | 2020-11-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408512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26 |
| 發明(設計)人: | 朱藝錨;劉雪花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雛鳥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00 | 分類號: | C02F1/00;C02F103/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李佼佼 |
| 地址: | 510000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科學城掬泉路3號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材料 加工 領域 循環 冷卻 水處理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材料加工領域的循環冷卻水處理裝置,涉及新材料制備技術領域。本發明包括一循環水箱,循環水箱內豎直設置隔板一和隔板二,位于隔板一和隔板二之間形成第二儲水區;位于隔板一/隔板二的一側分別與循環水箱的箱體形成第一儲水區和第三儲水區;第一儲水區內設置水泵和第一液位傳感器;第二儲水區內設置第二液位傳感器和電導率測定儀A;第三儲水區內設置第三液位傳感器和電導率測定儀B;位于第二儲水區上方還設置有補水口;第二儲水區和第三儲水區的底側面分別設置有排水口一和排水口二。本發明通過兩個電導率測定儀的配合設置,實現當循環水電導率過高時,打開第二儲水區和第三儲水區底部的閥門進行排污。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新材料制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新材料加工領域的循環冷卻水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很多化纖絲生產企業多有循環水系統、循環水的水質優化提升十分重要,循環水通過循環水泵供給設備在冷卻塔噴淋冷卻后回流到水池,在這個循環過程中水分蒸發會導致循環水電導率上升;電導率高會對設備造成嚴重影響,傳統的手動排污只是憑感覺排污導致電導率控制不穩定、同時也浪費水源。同時若直接將安裝檢測水質的檢測設備,并用電動閥門替換手動閥門,在實際使用時,存在當循環水電導率上升時,需要進行停機排污后才能進行再次的補水,影響設備的連續運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材料加工領域的循環冷卻水處理裝置,以解決上述提出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發明為一種新材料加工領域的循環冷卻水處理裝置,包括一循環水箱,所述循環水箱內豎直設置隔板一和隔板二,位于所述隔板一和隔板二之間形成第二儲水區;位于所述隔板一/隔板二的一側分別與循環水箱的箱體形成第一儲水區和第三儲水區;其中,所述第一儲水區內設置水泵和第一液位傳感器;所述第二儲水區內設置第二液位傳感器和電導率測定儀A;所述第三儲水區內設置第三液位傳感器和電導率測定儀B;位于所述第二儲水區上方還設置有補水口;所述第二儲水區和第三儲水區的底側面分別設置有排水口一和排水口二;位于所述第三儲水區一側的循環水箱上設置回水口。
進一步地,所述水泵的一端通過出水管連接有水泵供給設備,所述水泵供給設備通過一循環水管與回水口連通。
進一步地,還包括一處理器,所述處理器的信號輸入端連接第一液位傳感器、第二液位傳感器、電導率測定儀A、第三液位傳感器和電導率測定儀B;所述補水口、排水口一和排水口二處分別設置有閥門a、閥門b和閥門c;所述處理器的信號輸出端連接閥門a、閥門b和閥門c。
進一步地,所述隔板一的底側面設置有一通孔并于所述通孔處設置有與處理器信號輸出端連接的閥門d。
進一步地,所述循環水箱的深度為H1,所述隔板一和隔板二的高度分別為H2和H3;其中,H2<H3<H1,且H1≥1.2H2、且H≤2H2。
進一步地,所述循環水箱上方還設置有用于對循環水箱內循環水進行了冷卻的風扇。
進一步地,基于上述循環冷卻水處理裝置的循環冷卻水處理方法包括:
Stp1、通過電導率測定儀A和電導率測定儀B檢測循環水箱內循環水的電導率、并計算平均值P1;待所得平均值P1高出或等于預設值M1時,進入Stp2,反之不進行任何操作;
Stp2、打開排水口一和排水口二底部的閥門b和閥門c、并關閉閥門d;
Stp3、待通過第一液位傳感器檢測到第一儲水區內液面高度低于L1、或通過第二液位傳感器檢測到第二儲水區內液面高度低于L2時,此時關閉閥門b,并打開閥門a;
Stp4、待通過第一液位傳感器檢測到第一儲水區內液面高度低于L3時,此時打開閥門d,則通過通孔將第二儲水區內的水排入第一儲水區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雛鳥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經廣州雛鳥新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5355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