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能源汽車具有對發電機散熱功能的備胎存放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1213658.2 | 申請日: | 2020-1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39874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9 |
| 發明(設計)人: | 不公告發明人 | 申請(專利權)人: | 錢學彪 |
| 主分類號: | B62D43/00 | 分類號: | B62D43/00;B60K11/02;H02K9/19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能源 汽車 具有 發電機 散熱 功能 備胎 存放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能源汽車具有對發電機散熱功能的備胎存放箱,屬于備胎放置架技術領域,包括箱體;箱體內設有第一空腔、第二空腔以及第三空腔;第二空腔內滑動連接有備胎支架,備胎支架內固定連接有支柱,備胎支架內壁固定連接有第一充氣袋,支柱外壁套接有第二充氣袋;第一空腔內滑動連接有冷卻液箱,第三空腔內固定連接有發電機本體,發電機本體上纏繞連接有冷卻管;第二空腔內壁設有充氣機構和輸液機構;其中,在備胎支架往復移動時,充氣機構用于對第一充氣袋和第二充氣袋進行充氣;輸液機構用于抽取冷卻液箱內的冷卻液且經過冷卻管回流至冷卻液箱內。本發明能有效的利用備胎的重量以及車輛行駛中所產生的慣性,實現對發電機降溫的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低壓斷路器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新能源汽車具有對發電機散熱功能的備胎存放箱。
背景技術
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采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新能源汽車包括有:混合動力汽車(HEV)、純電動汽車(BEV)、燃料電池汽車(FCEV)、氫發動機汽車以及燃氣汽車、醇醚汽車等等。
輪胎作為汽車的必備零件,對汽車正常運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汽車在行駛過程中輪胎出現的問題,將會導致整個汽車癱瘓,因此車內均需要放置一個備胎以備不時之需,但是現有的備胎多為固定的放置在后備箱的底部,由于固定備胎的部件與備胎本體之間不具有緩沖的效果,遇到顛簸路段用對容易損傷備胎而且噪音較大,而且新能源汽車多為電機運轉驅動車輪轉動,因此對發電機進行散熱也是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此我們提出一種新能源汽車具有對發電機散熱功能的備胎存放箱來解決上述不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能源汽車具有對發電機散熱功能的備胎存放箱,以解決如何對備胎進行固定,并具有保護和減小噪音以及如何對發電機進行散熱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能源汽車具有對發電機散熱功能的備胎存放箱,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內設有第一空腔、第二空腔以及第三空腔;其中,所述第二空腔內滑動連接有備胎支架,所述備胎支架內固定連接有支柱,所述備胎支架內壁固定連接有第一充氣袋,所述支柱外壁套接有第二充氣袋;所述第一空腔內滑動連接有冷卻液箱,所述第三空腔內固定連接有發電機本體,所述發電機本體上纏繞連接有冷卻管;所述第二空腔內壁設有充氣機構和輸液機構;其中,在所述備胎支架往復移動時,所述充氣機構用于對所述第一充氣袋和第二充氣袋進行充氣;所述輸液機構用于抽取冷卻液箱內的冷卻液且經過冷卻管回流至冷卻液箱內。
作為本發明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充氣機構包括第一密封腔,所述第一密封腔固定連接在第二空腔的內側壁,所述第一密封腔內密封滑動連接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上固定連接有第一推桿,所述第一推桿遠離所述第一活塞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一擋板,所述第一推桿上套接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擋板和第一密封腔相抵,所述第一密封腔的輸入端與外部連通、輸出端密封連接有第一通管,所述第一通管與所述第一充氣袋和第二充氣袋連通。
作為本發明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輸液機構包括第二密封腔,所述第二密封腔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二空腔的內側壁,所述第二密封腔內密封滑動連接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上固定連接有第二推桿,所述第二推桿遠離所述第二活塞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二擋板,所述第二推桿上套接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二擋板和第二密封腔相抵,所述第二密封腔的輸入端通過第二通管與所述冷卻液箱連通,所述第二密封腔的輸出端通過第三通管與所述冷卻管密封連通,所述冷卻管遠離所述第三通管的一端通過第四通管與所述冷卻液箱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錢學彪,未經錢學彪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121365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